访华44小时后,马斯克再成世界首富!他自述:要么璀璨的活,要么坦然的死
2025-08-18
要么璀璨地活,要么坦然地死,这是马斯克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践行的选择。
小时候,人们问他未来要做什么,他答不出,却一直有种危机感。人为什么存在,宇宙为什么浩瀚无边,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他翻阅书籍,追问科学,也在心里暗暗立誓:如果能推动科技进步,能让人类意识扩展,就不枉此生。他选择物理和经济学,是因为要理解世界如何运转,要学会怎样把握资源。他孤身从南非到北美,没有确切的计划,只是因为他知道那里是技术的诞生地,是火种燃起的地方。那时的他并不伟大,也没有什么光环,只是一个渴望接近源头的少年。人常常问,梦想从哪里来?其实常常是从危机感里来,从“不想白白活一场”的不安里生出。
可是,光有梦想不够,人生注定要面对锤打。马斯克的创业路,几乎全是伤痕。他最初的公司租不起办公室,他和弟弟就睡在沙发上,洗澡跑去YMCA。资金不足,常常要在吃饭和开发之间抉择。更痛苦的是失败,火箭发射接连三次爆炸,几乎烧光了所有资金。朋友们劝他放弃,甚至有人拿火箭爆炸的录像来劝阻。但他却选择继续,因为他坚信,失败只是教训的另一种形态。很多人看到这里,会以为这是天赋或是好运,其实不是。马斯克真正不同的是,他从来不满足于“比别人好一点”,他要的总是十倍的突破。PayPal因为一个小小的功能被人接受,特斯拉因为一次次证明跑车、轿车都能电动化而被认可,SpaceX因为一次次失败后终于点燃了通往太空的火焰而不再被笑话。所有的光环,都是一次次跌倒换来的。
顿悟往往在最痛苦时发生。马斯克并不是神话里的英雄,他只是用最朴素的科学思维来面对复杂的世界。他说过,科学的方法就是提问、收集证据、建立公理、反驳假设,再不断修正。这是物理学带给他的训练,也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人类习惯类比,喜欢凭直觉做决定,但直觉常常骗人。要创造新的东西,就得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推敲、验证,再去开创。这种方式看似冷冰冰,其实里面有着巨大的热情。因为唯有从根本理解,才能打破常识的牢笼。正因如此,他才敢于去问:既然人类五十年前能登月,为什么今天不能登陆火星?他发现答案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人们早就放弃了,觉得无望。但他愿意承担那个“不可能”,愿意点燃新的火光。所谓顿悟,并不是看到捷径,而是明白:没有捷径,唯有把痛苦变成试验,把失败变成路标。
最后我们要明白的是,马斯克的选择,不是让每个人都要去造火箭,去移民火星,而是告诉我们一种活法。要么璀璨地活,要么坦然地死。这句话的力量,不在于华丽,而在于真切。活得璀璨,不是指拥有财富与名声,而是敢于让生命燃烧在自己选择的方向;死得坦然,不是消极的顺从,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曾经努力,曾经突破,不留遗憾。大多数人未必能成为马斯克,但我们都能学到他的心法:勇敢提问,敢于试错,坚持到最后一刻,不被眼前的怀疑和阻力所压垮。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光亮。只要活得不白来一场,就已经璀璨。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埃隆·马斯克传》(Elon Musk: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作者阿什利·万斯(Ashlee Vance),中信出版社2016年出版。这本书详尽记录了马斯克的成长、挫折与创造,可以更深地理解他“要么璀璨活,要么坦然死”的选择背后逻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