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学历贬值这事,才刚刚开始
2025-08-19

知识不是没用,而是它不再稀缺,真正值钱的是稀缺本身。

人们常常怀着疑问:读书还改变得了命运吗?爷爷那一代,中专就能带全家进城;父亲那一代,大专就能在一线城市买房;到了今天,本科985,却可能毕业即失业。故事听起来悲凉,但其实并不复杂。世界一直在变,社会的门槛从来不会一成不变。爷爷之所以能逆袭,不是因为书本本身有神奇的魔力,而是因为那个时代受过教育的人极少,供给稀缺,才有了巨大的社会溢价。到了今天,大学生数量已过千万,稀缺不再,学历自然贬值。问题不在读书,而在“稀缺”。

很多人容易把读书和跨越阶层划等号,以为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改变命运。可是阶层像金字塔,越往上位置越少,想一直跨越几乎不可能。读书能带来什么?它能在青少年时期训练一个人的自制力、耐力和逻辑能力,让人具备基本的社会竞争力。但它不能保证稀缺。换句话说,学历是敲门砖,但不是永恒的通行证。当扩招、当知识普及,砖头就变成了路边的石子,再好也不足以让人独占一方。

当我们承认学历贬值的现实,并不意味着读书就没意义。它仍然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只是从“命运翻盘的神药”,变成了“起步所需的基本装备”。人们迷茫,往往是因为把它看成了终点。可是读书之后真正要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需求。稀缺的才是财富。会的人越少、社会越需要,你的劳动才越有价值。过去的诗人能被供养,是因为社会需要精神的抚慰;今天的诗人若只是写写诗,不足以维持生计,却若懂得把诗意转化为设计、广告、影视,那价值依旧存在。

在这点上,顿悟就显得重要。学历并不决定能否赚钱,稀缺才决定一切。一个普普通通的本科生,若掌握了少有人懂的技能,比如人工智能调参、冷门工艺修复、复杂家具打理,立刻能获得不一样的待遇。体力劳动同样如此,社会机器再发达,修下水道、照顾孩子、打理贵重家具,这些依旧离不开人。于是你会看到,一个雇得起几个阿姨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奢侈不在于手机是不是苹果,而在于能否买到别人的时间和精力。这才是真正的分野。

所以,学历的贬值,提醒我们不要再把“文凭”当作唯一的希望,而要看清楚社会的真实需求。努力本身也有“时效性”,越早越稀缺。十七八岁时的自制力,能助你跨进名校的大门;二十多岁时的技能,能让你站稳脚跟;三十岁以后若才觉醒,可能需要付出加倍代价。社会不是不给机会,而是机会总是流向稀缺之处。

明理之处,在于把心放正。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跃迁,生活有不同的层次。有人安于一份稳定的工作,找一个爱好,安安静静走完一生,这也不是失败。阶层的流动从未停下过,它不会像洪水一般倾覆一切,而是像涓涓细流,在某些人敢于冒险时开辟新的路径。失败者会跌落,冒险者会跃升,新技术也会生出新的行业。真正要紧的,不是紧紧抓着“学历”不放,而是随时准备捕捉到属于自己的稀缺。

所以啊,学历贬值不是命运的终结,而是社会提醒你:别只看文凭,要看世界真正缺什么。看懂了这一点,就不会再迷茫。你会知道该沉下心来打磨技能,知道该趁年轻全力以赴,知道该顺应社会而不是抱怨世界。等你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稀缺,那一纸文凭,不过是一块垫脚石。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社会分层与流动》李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社会分层的机制与流动的可能性,能帮助我们更清楚理解学历、阶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