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莫言:所有伤害你的人,都是故意的
2025-08-19

所有欺负你的人,都不是无意的。

这是一个让人心头一震的事实。我们常常自我安慰,说别人可能只是无心之举,说时间能冲淡伤痛。但真相是,很多时候,那些落在我们身上的冷眼、羞辱与打击,都是别人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么做能占便宜,能立威,能让自己舒服,于是就伸出了手,就说出了话。这个认知像一阵冷风,吹破了“人心本善”的幻想,却也逼着我们去看清:世界并不总是温柔的,你若没有力量,别人就会用你的软弱来成就他的强大。

莫言的童年就是这样。他家的成分让他们在村里处处受人排挤。母亲在田间被打倒在地,兄长考大学被讥讽冷笑,他自己因饥饿偷萝卜被当众羞辱,连参军走的那天也无人送别。那些人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在那个村庄,他家的位置低微,成了别人轻易可以践踏的对象。莫言后来坦言,真正伤害他的不是饥饿与寒冷,而是人心。细细想来,这不止是他个人的命运,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或多或少感受过类似的刀锋。你越沉默,越退让,别人就越敢踩你一脚,因为他们确信你不会反击。你若没有价值,他们就把你当空气,因为他们觉得失去你不会有任何损失。

人为什么会伤害人?答案并不复杂。因为你没脾气,所以他们放心欺负你。好人常常误解忍让,以为息事宁人就是修养,可在现实中,你的忍让只会变成别人的胆子。就像《红楼梦》里的迎春,性子懦弱,被人偷东西诬陷也只说“罢罢罢”,结果任人践踏到最后送命。相反的探春,却懂得亮出锋芒,一记耳光就让坏人收敛。这个世界尊重强硬多于尊重柔顺。没有底线的好脾气,不是修养,而是邀请别人一次次冒犯。

而你若没实力,就更容易被轻视。沈从文投稿被当众嘲笑,郭德纲初到北京被同行奚落,直到作品震惊文坛,直到德云社红遍全国,才换来敬意。你会发现,那些后来向你示好的,未必真的改变了,他们不过是看见你有了光。弱小时候人多欺,强大之后人多敬,这是人性赤裸的一面。实力就是护身符,没有它,连你的善意都可能被视作廉价。

更残酷的是价值。你若手里没有筹码,关系再好也会瞬间瓦解。有人仗着父辈权力结交无数“朋友”,一旦父亲退休,这些人转身比谁都快。价值,决定了你在别人眼中的分量。人性并非全然冷酷,但多半现实。你能提供的东西消失,别人对你的笑脸也会消失。这听起来冷,但也公平:靠别人施舍换来的尊重,终究不稳固;只有自己手里的价值,才是真正的根基。

顿悟的刹那,就是明白一件事:伤害从不是偶然,它是在提醒你该成长。那些人为什么能一次次踩你,因为你让他们觉得可以不付代价;他们为什么轻视你,因为你还没有让他们看到不可忽视的力量。被伤害时,与其抱怨世界,不如反观自己:是不是脾气好得过了头,是不是实力弱得不够声量,是不是价值小得无足轻重。与其纠结别人为何如此,不如问自己还能如何提升。强大的人,并不是不会被冒犯,而是有能力让对方明白,冒犯要付出代价。

明理之处,就是学会转化伤害。不要再幻想所有人都会善良,也不要沉迷受害者的怨恨。每一次被欺负,都是一面镜子,照出你需要长的肌肉。学会设立边界,敢于说“不”,这是修养的锋芒;学会积蓄实力,把嘲笑化为舞台上的掌声,这是人生的回击;学会创造价值,让别人离不开你,这是存在的底气。修养不是忍气吞声,气场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内里真的强大。你越成长,越会发现身边的人也在变化。那些曾伤你的人,要么收敛,要么远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你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你。

所以,莫言的这句话,不只是揭开人性的冰冷,更是递来一盏灯:别害怕,别抱怨,把所有伤害都当作修行的鞭策。忍让要有底线,善良要有牙齿。你能掌握自己的力量时,世界就会放下它的刀子。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戴尔·卡耐基著,中国华侨出版社,ISBN 9787511340139。这本书从心理学和人性角度,深入讲述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守护自己,也能帮助读者理解并化解“人伤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