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奇演讲刷屏!2023年,陆奇62岁:我给20、30、40岁年轻人的建议
2025-08-19
人活着,最怕的是走得快却走不远,走得远却走不深。
陆奇在2023年的那场演讲里,把20岁、30岁、40岁的路径说得明白:20岁要快,快学、快试、快失败;30岁要远,远靠身体、家庭和朋友的支撑;40岁要深,要找到一个能淋漓尽致施展的舞台。很多人被这几句话打动,是因为它说出了人心底最常见的困惑:到底怎样才算没白走这一生?在这个信息爆炸、大模型崛起的年代,每个人都急,急着跑,急着抓住机会,急着不掉队。可越急,心越慌,仿佛走的每一步都踩在流沙上,不知会不会沉下去。陆奇的回答之所以刷屏,不是因为他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新道理,而是因为他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这些话的分量。那是一种经历过高处、低谷、转折、归零之后的沉淀,让人听来既笃定又真切。
我读这篇文章时,想到一句老话:“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古人早就说过人生的节奏,可在今天的世界里,这些节奏似乎被打乱了。二十岁的人背负焦虑,三十岁的人不敢停歇,四十岁的人还在迷惘。陆奇把这一古老节奏拉回眼前,让我们看到,每个阶段其实都有各自的功课要修。年轻时的快,是为了打开格局;中年的远,是为了积蓄力量;而四十以后的深,则是为了把生命推到最饱满的位置。这不是一句心灵鸡汤,而是一种方法论,一种能让人脚下的路看得更清楚的方法论。读到这里,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安稳,好像一条被人踩实的小径,提醒我不必慌张,只要按着节奏走,就能走出自己的天地。
细看陆奇的人生,我们会发现他的快,并不是莽撞,而是有节奏的奔跑。他年轻时拼命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有选择的资格。那一场暴雨里的提问,像命运的转折,把他从复旦的教室带到卡耐基梅隆的讲堂。若没有那几年背单词、读论文的坚持,那场偶然也不会生根。于是他的人生,就在一场又一场学习与尝试中,不断地打开格局。到三十岁以后,他又学会了远。他建立身体的节奏,像跑马拉松一样,保持速度而不透支;他经营家庭的厚实,把妻子和孩子当作生命的根基;他积累人脉,用真诚赢得信任,让别人愿意和他同行。这些远的布局,正是为了让他能在四十岁以后,敢于跳出大公司、敢于离开舒适区,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这样的过程,不是顺风顺水的,而是不断跌倒、不断试错、不断爬起。他摔断过腿,他离开过百度,他错过过一些机会,但正因为这些,他才能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顿悟往往不是某一句话,而是某一刻忽然看懂自己走过的路。陆奇说“人生不是线性的”,这话很简单,却道破玄机。我们常常以为,只要上了对的车,就能顺顺当当到达终点;可真正的人生,是要在无数个岔口里,学会转弯,学会掉头,学会重来。二十岁的快,是为了不怕错路;三十岁的远,是为了储备后劲;四十岁的深,是为了终于能不被外物裹挟,活成一个完整的自己。顿悟在于明白:人生没有固定答案,只有不断修行的过程。有人三十岁就已经僵化,有人六十岁还在学习;有人一生求稳,却从未真正走过远路;也有人敢于反复归零,最终找到自己的舞台。看清这一点,才能在焦虑中释怀,才能在浮躁中安定。
所以,明理的部分在这里浮现。陆奇讲的不是成功学,而是一种修行的态度。学习,是修炼心智;搭建系统,是修炼根基;寻找舞台,是修炼自我。修行不是逃避,而是面对,是敢于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仍然保持耐心,不被环境推着走。我们每个人,也许都可以学他那句自勉的话:“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软件,今天的版本一定要比昨天的版本好,明天的版本一定要比今天的版本好。”若能以这样的心态过日子,就算外面的世界喧嚣,心里也能有一份笃定。到最后,你会发现,所谓成功,不是外在的头衔和财富,而是内心有没有走到你想走的地方。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德韦克,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此书提出“成长型思维”理念,与陆奇不断学习、不断重构自我的人生态度高度契合,能帮助读者在面对挑战与不确定时,保持积极的修行姿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