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离相让其看起来更为究竟
2025-08-20
看透一切形状只是影子,才能走进真正的自在。
世间的文化与宗教,各有其立足点。基督教的核心是“爱”,但它仍停留在“爱”的对象上,强调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一种着相的爱;伊斯兰教的核心是“顺”,它让人服从真主的旨意,建立秩序与律法,这也是依托着一个对象而展开的顺服;而中华文化则常常引人离相。佛家讲“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超越了形相;道家讲“无极”,无极者,无形无象,包容万有,却不执着于一端。离相,并不是否认世界的存在,而是告诉人:不要被眼前的形貌困住,真实的维度远比形相更广袤。文章所要回答的,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纷繁的世间,人要学会离相,为什么在当下复杂的环境里,这种超脱能成为最深的安顿。
承着这个思路,我们慢慢去看,就能发现不同的文化为何给人不同的体会。基督教让人心里有依靠,但它的爱总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上帝、邻人、兄弟姐妹。于是爱成为关系的纽带,却仍落在有相之处。伊斯兰教的顺让人安定,却始终依托于真主的律法,顺与逆、信与不信的对立依旧明显。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守戒律,却也因此显得着相。而中华文化则像一片云,既能化作雨露,又能消散于空,不拘泥、不执着。佛教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让人困在爱与恨、顺与逆的分野;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万物的生化里,人若只盯着形,就失去对本源的体悟。离相,就是把视线从局部移开,看见背后无形的整体。它让人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局限走向广阔。
顿悟的刹那,往往不是在经文的字句里,而是在生活的小事里。你看一朵花开,若只执着于花的颜色与姿态,等花谢时便生出惋惜;若能明白花本无常,开合自如,那一刻你已离相。你经历一次失败,若只认定自己不如别人,便陷在自卑中;若能明白成败皆是过眼云烟,反而能放下心结,这就是离相。你在爱里痛苦,恨里煎熬,若执着于那个人、那件事,就始终困在情网;若能看见爱与恨皆由心起,皆如梦幻泡影,便能超越得失。中华文化的智慧,就在于这份离相的引导。它告诉人:相不是最终的真理,相只是桥梁,渡你过去,却不是让你永远停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教人如何在相里安顿,而佛教与道教则教人如何超越相,不再为相所缚。一个在有限里寻找秩序,一个在无限里追求自由。
明理之时,我们会懂得为什么在今天纷乱的时代,离相尤其重要。人们争论不断,分裂不休,原因就是执着于相:执着于身份的相,执着于立场的相,执着于利益的相。于是爱容易变成对“自己人”的爱,顺容易变成对某种权威的顺,而心灵依旧不得自由。若能学习中华文化的离相,就不会被这些表象困住。你会在爱里看见更宽广的包容,而不是局限的偏爱;你会在顺里看见顺应天道的自在,而不是拘泥于外在的律法。离相,不是无情,也不是逃避,而是把心放到更大的维度里,不被一时的得失遮蔽,不被眼前的对立迷惑。那样,你在爱中不着相,在顺中不着相,便能活得自由,活得辽阔。中华文化的超越,就在于此:它既能容纳万相,又能超越万相,引人进入真正的安稳与自在。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金刚经》,中华佛学经典,敦煌遗书与大藏经均有收录,推荐中华书局出版的鸠摩罗什译本(2012年版)。此经反复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理解“离相”智慧的核心经文,能帮助我们体会中华文化超越二元、进入广袤维度的精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