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知见,其实就是明觉分辨出见(眼耳鼻舌身意)摄取的信息
2025-08-20

知见就是心把六根收到的信息分辨出来,但若执着于分辨,本来的清明就被遮住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在接收、在判断、在贴标签。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冷暖、意起思绪,这些都是“见”。而心在其上生起分辨,说这是苹果,那是梨子,这是好人,那是坏人,这就是“知”。于是“知见”就是明觉对六根所摄取的信息作出的反应。知见本身并没有错,它是人活着的基础。但问题在于,我们常常不是单纯地“照见”,而是在上面加一个“立”,竖起执着。这样一来,知见本来是透明的窗,结果被我们刷上厚厚的油漆,不仅遮住了外面的风景,还把自己困在狭小的屋里。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因为现代人每天信息过载,手机、屏幕、广告、新闻不停涌来,我们的六根接触的信息比古人多百倍千倍,但我们的心却越来越疲惫、越来越混乱。我们缺的不是“见”,而是“无立”的知见。我们要找回一种单纯的明觉,让知见成为通透的桥,而不是束缚的锁。

细细看这过程,就像呼吸那样自然。眼见花色,是见;心里分辨“玫瑰”,是知。耳听人声,是见;心里分辨“赞美”或“指责”,是知。鼻嗅饭香,是见;心里分辨“好吃”,是知。舌尝甘甜,是见;心里分辨“喜爱”,是知。身触寒风,是见;心里分辨“讨厌”,是知。意念起伏,是见;心里分辨“我好”“我坏”,是知。知见就是这样一步步串起我们的经验。但麻烦在于,我们太快把这些知见立起来,变成固执的判断。比如你看到花,便立知“玫瑰就是浪漫”;听到批评,便立知“他就是敌意”;感到寒冷,便立知“今天真糟糕”。这些“立知”把流动的经验冻结成固定的标签,于是我们再也看不见当下的真相。花只是花,声音只是声音,冷风只是冷风,它们都是因缘所生、随时会变。可我们因为立知,就把它们框死在概念里,于是失去了柔软的心。知见若能保持“知而不立”,就像镜子照物,来来去去,心自光明;若是“知见立知”,就像在镜子上贴标签,久而久之,镜子只剩下标签,照不见真实。

顿悟往往发生在最小的瞬间。比如你正要生气,因为有人说“你错了”。耳根听见,这是见;心里冒出“他看不起我”,这是知。接着你很快要立起来:“他就是敌意,他不尊重我”。就在这要立的刹那,你若能记起“知见本来只是分辨,不必立成标签”,你就会轻轻一停。你会发现,对方的话只是声音,你的心意在给它上色。你不立知,就会看见真相:也许他只是提醒,也许他的语气并无恶意。于是怒火不起,心又清明。这就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的味道。再比如你走在街上,看见一人穿着奇特。眼见衣服,是见;心里说“真难看”,是知。接着你快要立:“他一定是怪人”。若能收一收,不立下判断,你会发现,那只是一个人穿了一件衣服,不必多余。你心里便不会起嗔起笑,反而自在清凉。顿悟不是远在深山,而是在这样的日常里,练习不急于立,不忙于判,给知见留一点空隙。空隙一生,光明就进来。

明理之后,我们才明白:知见不可舍,但也不可执。知见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本能的作用,若要生活,就离不开它。没有知见,我们无法区分危险与安全,无法沟通语言。但知见一旦立知,就变成无明的根。要在生活中修行,就要学会“知而不立”。看见事物,却不急着下绝对结论;听见言语,却不急着扣上标签;感到冷热,却不必马上说“糟糕”。多给自己一口呼吸的空隙,少一些立场,多一些体会。这样,知见就成为照见的明灯,而不是遮蔽的雾障。我们会发现,人与人的争论,大半都源于“立知”;人与自我的冲突,大半也源于“立知”。若能不立,就能不执;若能不执,就能自在。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印顺法师《成佛之道》,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此书对“无明”“知见”等佛教核心概念有深入解说,并结合日常经验阐明如何不执着于知见,颇能帮助现代人理解“知而不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