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执着是将摄取后分辨出的东西执着为”我“”人“
2025-08-20
把看到的东西硬说成“我”的,是执着的开始。
我们每天的眼耳鼻舌身意,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外境的信息。见到一张脸,听到一句话,闻到一阵香,尝到一点苦,触到一丝冷,心里便立刻生起分辨:这是好、那是坏,这是喜欢、那是讨厌。分辨本身并没有问题,这是知见的作用,是生存所需。但问题在于,分辨之后,我们常常会在心里加一个“我”的标记——他骂了我,他伤了我,他赞美了我,他亏欠了我。他的成功对我是一种威胁,他的失败让我得到安慰。他对我笑,我觉得他喜欢我;他不理我,我觉得他看不起我。于是世界上的一切经验,都被裹进了“我”的壳子。所谓的执着,其实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后,把无常的影像,紧紧抓成“我”“人”,以为它们实有不虚。为什么在当下要谈这个?因为现代社会太多的痛苦,不是来自事实,而是来自这种“我执”的放大。别人一句话,本是声音,我们却听成对“我”的否定;一张照片,本是色相,我们却认作对“我”的威胁。执着让生活变得狭窄,让心变得沉重。讲清楚这一点,能帮人看见,原来很多苦根本不在外境,而在自己贴上的那个“我”的标签。
细细看执着的生成,它有一条路径。第一步是见,眼耳鼻舌身意如镜子照物。第二步是知,心加以分辨,这是苹果、那是梨子,这是冷、那是热。到这里还无大碍。问题出在第三步——把这些分辨安立在“我”的位置上。比如,你听到有人批评。声音本是空气震动而已,这是“见”;心里生起“他说我不好”,这是“知”。若到此为止,还只是知见的作用。但你立刻觉得“他不尊重我,我被侮辱了”,并且在心里翻来覆去地想,这就是“执着”。你已经把那一声声音,定格为“我”的伤害。再比如你在街上看见别人开豪车。画面本是光影,这是“见”;心里分辨“这是豪华车”,这是“知”。若到此为止,只是识别。但你心里立刻冒出:“他有钱我没钱,他比我厉害,我不如他”,这就是“执着”。你把车的出现,变成了自我价值的对比。执着就是这样诞生的:不是外物绑住了你,而是你自己把它拉进“我”的世界。佛典说“五蕴炽盛,执为我人”,就是这个道理。色受想行识,本是流转无常,却被抓成“我所有”“我即是”,这便是无明的根。
顿悟的关键,在于当下识破这种错觉。你看见一棵树,分辨出它是树,这是自然。但若心里再加一层:“这是我的树,这树长得好坏关乎我的脸面”,那你就执了。顿悟就是在这一瞬间,猛然看穿:树还是树,它不会因为我的观念而改变。你听见批评,本想立刻反击,但忽然生出一念:“这只是声音,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我’被伤害。”怒气瞬间消散。这就是顿悟的味道:原来“我”不是实在的实体,而只是知见的安立。你放下“我”,声音就回归声音,色相就回归色相,经验就回归经验。还有人问:“若没有执着,那我岂不是冷漠?”其实不然。真正不执着的人,更能慈悲。因为没有“我”在中心,他看见别人痛苦,不会先想到“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他会直接生出怜悯。没有“我”的障碍,爱反而更自由、更广大。顿悟不是抹去分辨,而是不再把分辨当作“我”。见还是见,知还是知,但心不再黏着,境不再绑人。
明理之后,生活会变得清明自在。你会发现,争吵往往来自执着于“我对你错”;嫉妒往往来自执着于“他好我差”;痛苦往往来自执着于“这是我的损失”。若能在起念的当下提醒自己:“这是知见,不必立为‘我’”,你就会少一分执着,多一分宽容。慢慢地,你会学会让知见如镜照物,不必加上自我的色彩。别人批评时,你听的只是建议,不必立刻把它放到“我”的头上;别人成功时,你看的只是因缘,不必立刻套到“我”的比较上。这样一来,世界依旧如常,但心已经轻快。执着本质上是误会——误会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误会了世间的影像是永固的。当你识破这个误会,你就会明白,生命本该流动,万物本是因缘。抓住的,反而失去;放下的,反而拥有。于是你能自在工作,自在生活,也自在爱人。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法鼓文化出版社,2006年。本书简明阐述佛教核心观念,尤其对“无我”与“执着”的解释,深入浅出,能帮助现代读者理解执着如何由“我人”妄想而生,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照化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