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中年人,疯狂进国企
2025-08-20

人到中年不是退场,而是要学会换一种走法。

我们常常以为,职业的选择是一条直线,先是小心翼翼积累经验,再是一路向上争取位置,等到年岁渐长,便自然水到渠成。然而现实里,许多人到三十五岁后,却突然发现这条路并不笔直。精力下降,机会减少,市场环境风云变幻,裁员的风声像阴云一样笼罩心头。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转身朝国企奔去,不是因为他们丢掉了野心,而是终于开始明白,人生真正要追求的,未必是风口浪尖上的辉煌,而是安稳、长久、能睡得着觉的平静。于是,“择业复古主义”成了新的潮流。老一辈父母口中的铁饭碗,被嫌弃过、被冷落过,如今却成了许多中年人心里最渴望的依靠。

这样的现象,看似矛盾,却又再自然不过。年轻时,我们追求速度,拼命奔跑,害怕被落下;中年时,我们追求稳固,渴望依靠,害怕被淘汰。时代的车轮碾过一代又一代人,留下的选择表面不同,内核却始终相似——不过是追求一种与自身处境相匹配的生存方式。文章所揭示的,正是这种代际与个体之间的轮回。曾经被我们视作落伍的国企,如今却被重新拥抱,这背后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如何找到与环境相适的出路?为什么在当下,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急迫?

细细体会,当今的职场早已进入所谓VUCA时代——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年轻人进入社会,学会了快速适应,不断换领导、换环境,以求在动荡中站稳脚跟。而中年人,在被一次次裁员、优化、竞争裹挟后,开始重新衡量什么才是长久的依靠。他们的身体开始提醒自己,透支不再是资本;他们的家庭开始提醒自己,责任比野心更重。于是,国企的稳定、编制的保障,成了再度闪光的港湾。

然而,文章也没有停留在表面的选择之争,而是继续提醒我们:无论国企还是民企,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活下去才是王道。一个人要有适应力,要有韧性,要能积极“躺平”,在环境不友好时先保存实力,在时机未到时耐心等待。同时,还要有一份清醒的坚持,不要因为风口而盲目跳跃,不要因为一时的诱惑而丢掉长期价值。真正的人才往往是那些剩下来的、熬下来的。

顿悟常常在反复挣扎中生出。年轻时觉得风光最要紧,中年时才体会到稳当才是真。可这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智慧的转向。像蔡志忠所说,“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很多人不敢停下买买买,不敢放下过高的物质欲望,不敢承认收入不再飞升,于是被捆绑在惶惶不安的生活里。真正的解法,不是强行维持过度膨胀的消费,而是把欲望收回,学会物质低配、精神高配。一个人若能在阅读、思考、创作里找到满足,那么环境带来的压力就不再如山重。财富与消费的减少,不一定意味着贫瘠,反而可能带来内心的自由。

而对三十五岁以上的人来说,更应当提前设计自己的人生。自我定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围绕核心竞争力,设计下半场的盈利模式;控制节奏,拥有定力,不随波逐流。这并不是空话,而是一种人生的工笔画,要把每一步勾勒清晰,不急不躁。与此同时,还要刻意培养可迁移的能力。沟通、组织、判断、学习,这些能力比任何行业的专业技能都更长久、更稳固,它们能让你在不确定的未来里安然落地。最关键的是,保持成长型思维。敢于跳出舒适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这才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力量。

到最后,我们终于明白,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告诉大家“都去挤国企”或者“都留在民企”。它要提醒的,是人生的智慧:任何选择都有代价,任何路径都有风险,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身在何处,而是你心里是否清醒,是否能找到与当下匹配的姿态。林间有两条路,选了其中一条,就好好走,不必贪恋另一条。能怀念自己曾经的挥汗如雨,也能安心接受如今的稳步前行,这才是真正的人间自在。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终身成长》,卡罗尔·德韦克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本书提出“成长型思维”的理念,与本文关于中年转向、适应变化的智慧高度契合,能帮助人在不确定中找到持续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