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
2025-08-20
真正能让人安稳的快乐,不是瞬间的爽感,而是踏实的成长。
人到中年,许多人忽然开始怀疑自己:每天忙忙碌碌,却好像只是被生活推着走;夜晚里一边刷短视频一边叹息,一边在快感里沉沦,一边又在自责里煎熬。其实这不是谁特有的困境,而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局限。大脑天生会追逐多巴胺,那种轻易到手、瞬间愉悦的东西总能俘获我们。但真正能让我们心里安稳、日子有力气走下去的,却是另一种激素——内啡肽。它来自汗水、来自坚持、来自一次次战胜惰性后的释然。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提醒自己:短暂的愉悦容易,持久的幸福才难。
当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多巴胺的逻辑是“先甜后苦”。看一集搞笑短剧时哈哈大笑,放下手机却心里空落落的;熬夜打游戏时兴奋不已,清晨起来却满是懊悔;深夜烧烤入口的一瞬满足,第二天站上体重秤又懊恼不堪。它像嗑瓜子一样,让人一颗接一颗停不下来,嘴里寡淡,心里也空虚。而内啡肽的逻辑恰恰相反,它是“先苦后甜”。跑步时气喘吁吁,日子一久,镜子里的人却轻盈挺拔;读书时困顿费力,积累到某个节点,思维却忽然豁然开朗。多巴胺是糖衣炮弹,内啡肽是长久滋养。人一生的分水岭,往往就藏在选择哪一种快乐里。
顿悟的时刻,常常是在反复沉沦之后。有一个朋友,工作清闲,每天下班就沉迷游戏,原本只是打发时间,没多久便整日想着下一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发现同龄人升职加薪,只有自己还原地打转,于是愈发焦虑,最后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而另一位朋友,明知创业艰辛,却主动跳出舒适区,熬夜改方案,遇事从零学起,受尽冷眼也不退缩。几年后,他的事业稳稳扎根,人也因磨炼而变得通透。这就是区别:一条路是低门槛的享乐,看似轻松,实则让人被困其中;另一条路是高门槛的坚持,开始艰难,却终将迎来宽阔风景。亚里士多德说过:人追求的快乐应该高于动物,因为人有理性。短暂的兴奋人人能有,唯有持久的安宁,才是更高级的选择。
走到这里,我们会明白,所谓“最高级的自律”,不是强打鸡血,不是机械设KPI,而是学会让自己远离那些轻易可得的多巴胺诱惑,主动靠近能带来内啡肽的磨炼。比如用微小的习惯替代沉迷:刷完手机就做几组拉伸,打完游戏就出门散步。又比如人为增加多巴胺的成本:删掉无用的APP,把手机放远,让自己更自然地去读书、去运动。生活其实并不复杂,越简单,越能靠近内啡肽。那些真正让人安稳的快乐,来自克制欲望、来自心甘情愿的投入。当你不再随波逐流,而是能与自我较量,能在困难后笑着说“值得”,你就已经赢过许多浮躁的日子。
所以,人生到了中年,更要分辨清楚:哪一种快乐会让你轻飘飘,哪一种快乐能让你沉下来。前者是烟花,绚烂转瞬;后者是清泉,细水长流。罗翔老师说得对:人类真实的快乐,是恒久的努力。哪怕只是每天读几页书,哪怕只是坚持走一小段路,这些内啡肽带来的满足,才会让你安然入睡,不必再在空虚里惶恐。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多巴胺的纵欲,而是内啡肽的自足。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欲罢不能:刷剧、刷视频、刷社交媒体为什么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本书从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角度,揭示了多巴胺诱惑背后的机制,并给出走出沉迷的思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