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如何去读书? l 文末附推荐书单
2025-08-20
读书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让心灵有力量。
很多人习惯把读书当作一张通往成功的门票,好像只要掌握了知识,就能换来财富、地位、名声。然而这样的读书,往往让人眼里只有功利,心中只有攀比。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我们被灌输“必须成功”的观念时,读书的意义被严重窄化,它变成了竞争的工具,而不是滋养心灵的源泉。罗翔先生的文字提醒我们,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如何去读书?看似平常,其实直击人心。因为在这个追逐利益的时代,能停下来想一想这三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觉醒。
若只是功利性的阅读,人就容易陷入虚荣的陷阱。读书能换来职位,能换来财富,能换来光鲜的身份,可是心灵却常常越来越贫瘠。功利的读书,会让人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无用”;会让人膨胀自大,因为知识带来优越感;更会让人被外在评价牵着走,忘记内心真正的需要。非功利性的读书却不同,它让人敢于面对失败,也能接受失败,它提醒我们:人生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站得多高,而在于跌倒之后能否重新站起。阅读伟大的文学与思想,不是为了立刻得利,而是为了让我们在一次次的挫败中仍然能够拥有力量。
当一个人从文学里看到主人公的悲欢,从历史里看到人性的复杂,从哲学里看到思想的深邃,他就会明白,读书不是为了装满脑袋,而是为了照亮心灵。文学让人更有同理心,知道他人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历史让人更有清醒感,知道权力若不被约束,就会腐败;哲学让人更有谦卑心,知道自己所知有限,而未知的世界广阔无边。于是,读书不再是追逐“黄金屋”“颜如玉”的捷径,而是一次又一次照见自己的过程。
顿悟在于,真正的阅读是一种修行。当你捧起一本好书,你其实是在与一颗灵魂对话。有的灵魂曾经身处贫困,却依旧坚守喜乐;有的灵魂经历苦难,却依旧怀抱爱心;有的灵魂质问上天,仍旧没有放弃追寻真理。这些对话会让你渐渐明白,智慧的意义从来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在纷扰的人世间保持内心的清明。一个人读书越多,就越能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就越能放下狂妄,生出谦卑。正如卡夫卡所说:“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凿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真正的阅读,正是这样凿开冰封的心,让生命重新流动。
最终我们要明白,读书的价值在于让人过得更真实,而不是更虚伪。选择什么书读,如何去读,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走出一条更清澈的道路。大学里的专业书,是为了谋生;但那些与谋生无关的经典书籍,却是为了让你在迷惘时不失去方向。泛读,是为了打开眼界;精读,是为了留下火种。反复阅读某几本经典,就像和老朋友长久相伴,那些文字会在你心里沉淀,随着年岁的增长,给予你新的启示。
所以,当你困惑于为什么要读书时,请记住:读书不是为了摆脱平凡,而是为了让平凡不再空虚。不是为了变得比别人高,而是为了在跌倒时有勇气站起。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聪明,而是为了承认自己的渺小,保持谦卑,保持探索,保持热爱。唯有如此,读书才会成为照亮你一生的灯火。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这本书系统梳理了阅读的方法,从基础阅读到分析阅读,再到主题阅读,能帮助我们真正建立起深度阅读的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