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2025-08-21

本觉本性始终在,只是心被遮蔽了。

古人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千年流传的偈子,看似写景,实则点醒人心。月亮始终朗照天宇,从不曾离开,江水千条万条,各自深浅清浊,便呈现出各自的月影。心性与本觉也一样,它本来就在,不因众生不同而有缺失。只是我们的心境如同水,有时清澈明净,有时波涛汹涌,于是本来的觉性被映照得支离破碎。若能看穿这一层,人便明白:修行不是去寻找一轮新的月亮,而是让水归于澄澈,云归于散开。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困惑,是因为把“自性”当作外物去追。有人觉得觉悟在山林之间,于是远离尘世去苦行;有人觉得解脱在经典里,于是日日钻研文字;有人觉得心安在外境,于是奔波劳累去换环境。可结果常常是越寻越远。因为月亮本不在别处,它就在心中天际。所谓修行,所谓悟道,更多时候不是添什么,而是去什么,是去掉遮蔽,是放下执念。就像江水,波澜再大,月亮依旧挂在那里,只是影子被搅乱了;天空再多云,天始终没有消失,只是被遮住了目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水静下来,让云散开。

有人说,这样的道理虽好,可落到日常,如何体会?答案其实就在生活本身。比如在被人误解时,你心头立刻涌起怨气,急着辩解,这时你的水面已然浑浊,月影自然破碎。若能静一静,不急于回应,等心安定下来再看,你会发现月亮始终清明,不曾减少。又比如面对挫折时,你埋怨命运不公,焦躁挣扎,仿佛整片天空都塌下来。但若你愿意停下来看,云层背后依然有无边晴空,只是你一时忘了抬头。正是这些细微的片刻,教人明白觉性从未远离。

真正的顿悟,往往不是在深山古寺,不是在经卷字里,而是在日常一瞬间。记得某个夜晚,我走在江边,水面漾着微风,月影被切成无数碎片。起初心里感慨:水乱了,月也跟着破碎。可转念一想,抬头望天,月亮依旧圆满,未曾改变。那一刻,心底忽然生出通透:破碎的是影子,不是月亮;烦乱的是境界,不是本性。我们常常执着于影子,把心中那一轮月亮忘掉了。其实,不论江河千万,不论水流浑清,月亮都在,只要有水,它必然映照。正如不论众生千万,不论心境差别,本觉都在,始终朗照。

悟到这一层,人就会少一些执着。别人的眼光,不必过于在意;外境的变幻,不必过于紧张;内心的波澜,不必过于慌乱。因为你知道,朗照的那一份不会动摇。你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慢慢安定下来。安定不是消极,而是主动的修炼。它需要你在每天的纷扰里,提醒自己:停一停,呼吸一下,看看心湖是否又被搅动。它需要你在面对选择时,不是立刻跟随欲望,而是先问一句:这样做,能否让心更清澈?一次次提醒,一次次观照,就像水一遍遍澄清,云一阵阵散去。日子久了,你会发现,心底那一轮本来就有的光,越来越清晰。

到了明理的阶段,我们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它不是单纯的修辞美句,而是生命的启示。江水无数,月亮一轮,众生千万,本觉一体。人心各自不同,烦恼各自不同,命运各自不同,但那份光明本性从来相同,不因差别而减损。修行的路,不在远方,而在当下心中。你此刻的一念澄明,就是看见月亮的一瞬;你此刻的一念觉照,就是拨开云雾的一刻。真正的解脱不是去逃避人生,而是明白无论人生如何,本觉朗照,从不曾动。

所以,这句偈子回答的,是“如何在纷繁世界中守住本性”的问题。在当下写下这段话,是因为现代社会给人太多干扰,信息过载,欲望翻腾,人人都像浑水一样,被搅动得找不见月影。我们需要这样的提醒,让人知道:月亮未曾消失,天空未曾坍塌,只要你能安定,只要你能澄澈,本觉自现。愿你能在自己的心湖里,看见那一轮皎洁的月;愿你能在自己的长空里,体会那万里无云的晴。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圆觉经》,唐·佛陀多罗译,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此经反复强调“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阐述本觉圆满不动,正好与“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智慧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