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2025-08-21
人一旦放下执念,不再非要用眼睛去见,心里便能安住,这就是涅槃。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看清,要弄明白,要追寻一个确切的答案,好像一切事物只有在被我们“看见”的那一刻,才算真实存在。于是,遇到好事时我们迫不及待想去确认,遇到坏事时我们焦躁不安要去探究,生怕自己有所遗漏。然而走着走着才发现,越是急切要看见的东西,往往越是模糊;越是拼命去辨别的真相,越是容易变形。心中执着太多,眼里世界就成了无数影子在摇摆,真实反而愈加遥远。佛经中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并不是要我们闭上双眼、逃避世间,而是提醒我们,当一个人不再被自己的知见所绑缚,才能真正进入自在的境地。
我们所说的“知见”,就是心里种种先入为主的判断,是经验的枷锁,也是欲望的眼镜。人对事物往往习惯于贴上标签,把一切划分为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看见一个人,先从衣着去定价;听到一句话,先从语气去揣测。于是,眼睛看见的未必是事实,而是自己心里早已装好的模具。若执着于这样的知见,便如同戴着有色的眼镜看世界,不论你如何辨析,所见都不脱那层染色。这样的见,其实是“不见”。所以佛家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意思是,当你以为自己已经见到真理时,往往已经落入了迷惑的深渊。
人生中许多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太想要“看清”。别人一句批评,我们一定要翻来覆去想个明白;朋友一个动作,我们必然要揣摩动机;生活的起伏,我们非要找出因果。可是,真相并不总是能用言语说明,生命也并不总能用逻辑推演。我们见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而深埋在水下的庞大部分,却远超出我们的知见。若一定要用有限的眼,去丈量无限的海,岂不是永远在徒劳?
当人走到某一刻,才会顿然醒觉,原来“不见”并非失去,而是放下执着。你不必时时解释,不必处处争辩,不必凡事求证。因为你知道,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别人口中的世界,不是世界。你所要守护的,不过是一颗清净的心。真正的涅槃,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身在红尘中,依然能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你看花开,不必非说是艳是俗;你听风声,不必非说是喜是悲。花自芬芳,风自流动,而你只是安静地与它们同在。
这种顿悟,是从喧闹回到宁静,是从执着回到自由。你会发现,原本那些让你费尽心力去争的东西,其实并不需要。你与人相处,不必每一句话都求分明;你走在人生路上,不必每一个答案都要清楚。就像夜空中的星辰,它们在,我们不必数清;就像大海里的潮汐,它们涨落,我们不必计较。你只是看着,感受着,然后放下。
当心灵真正明理,你就会懂得,涅槃并不是一处远方,而是你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所谓“知见无见”,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让经验和欲望把眼睛遮蔽。见而不执,才是真见。无见不是无知,而是智慧的清明。当你不被见所缚时,你才真的能看见。看见事物本来的样子,看见生命本来的流动,看见心里那片从未被尘世染污的宁静。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金刚经》,出自鸠摩罗什译本,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通行本。此经文反复阐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知见无见”的根本智慧所在,值得细读与体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