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解决问题,只能靠危机“倒逼”?
2025-08-21

真正让人改变的,不是愿望,而是危机。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官场之中,表面看似荒唐的规矩,往往自有其深意。皇帝想喝一碗粉汤,结果被内务府整成了六万两银子的长效工程方案,最后干脆连前门外的饭馆也被关了;一个普通鸡蛋,从民间五文钱,到皇宫里却能被抬到三十两银子。若只是简单用“贪污”二字去解释,未免太过浅薄。真正的原因在于,体系有它自己的运作逻辑,它关心的从来不是效率,而是安全,不是便宜,而是稳定。御膳房的太监们宁可让皇帝不吃,也不愿意担一丝风险。鸡蛋有壳,不好控制,索性定成天价,让皇帝自动少吃。看似荒唐,实则合情合理。于是,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问题都要等到危机爆发,才会有人真正去解决?

在日常状态里,体系中的每个人都在自保。御膳房不愿冒险,地方官不愿担责,工部宁可虚报三百两修一盏灯,也不愿真刀真枪省钱干事。因为一旦出错,责任必然有人承担,谁也不愿那个人是自己。这样,问题就会被一层层推走、掩盖、搁置,直到某一天,矛盾累积到无法回避,危机迫在眉睫时,才会逼迫整个系统动起来。乾隆查三百两银子的灯费,并非真为省银子,而是借势敲打群臣,让他们重新收敛。危机成了刀,把迟钝、拖延、互相推诿的体系一下子切开。没有危机,谁都不愿先动,因为动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触碰既得利益。

当我看到这一点时,心中忽然明白,人心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对生活里的问题,也常常习惯拖延。身体的小毛病,我们一再忍着,直到病痛严重才去医院;感情的裂缝,我们一次次掩盖,直到关系彻底破裂才去面对;工作的困境,我们能躲就躲,直到再也无路可走,才不得不改变。我们不是不知道问题存在,而是心里明白:要改变,就要付出代价,就要冒风险。于是我们对自己说:“以后吧,先凑合一下。”可危机就是这样,越拖越近,最后逼得我们不得不面对。

顿悟在于,看清“危机倒逼”的逻辑背后,不是愚蠢,而是人性。人性趋利避害,体系追求稳定,结果就造成了惯性——能不改就不改,能不动就不动。只有危机来临,才会激发出潜藏的力量。就像一个人被按在水里,拼命挣扎时,才学会游泳;一个企业面临生死时,才敢彻底转型;一个国家面对动荡时,才下定决心革故鼎新。看似被危机所迫,其实是危机在唤醒沉睡的能动性。人若懂得这一点,就不必总等到危机来逼迫。你可以在风平浪静时,就主动去改;在问题还小的时候,就主动去解。那样,你不再是危机的奴隶,而是危机的主人。

明白这一层,我们再看御膳房的故事,就会笑而不怒。粉汤也好,鸡蛋也罢,不过是一个缩影。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讥讽荒唐,而在于从荒唐里读出规律。危机是磨刀石,它让体系锐利起来,也让个人清醒起来。既然如此,何必等它降临?我们完全可以用心主动倒逼自己。身体要主动养护,关系要主动沟通,工作要主动改进。危机会来,但若你提前准备,它只会让你更稳健;若你拖延懈怠,它才会让你措手不及。人最大的修行,就是在没有危机时,也能以危机的心态去精进,以平常的心态去守稳。这样,无论风雨如何,你都不至于手忙脚乱。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官场现形记》李伯元 著,中华书局,2011年版。这部清末小说以讽刺笔法描绘官场百态,揭示制度与人性互动下的荒唐现实,与本文所谈“危机倒逼”逻辑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