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34岁辞去国企铁饭碗,靠写作赚钱,我后悔了吗?
2025-08-21

后悔与不后悔,其实都在心里那把秤上。

许多人看待“铁饭碗”,觉得那是一份稳定,是一条平稳的河流,只要躺进去,水流会自然地把你送到彼岸。可是,稳定背后,也意味着可预见,意味着一眼望穿的人生节奏。于是,有的人心里会涌出一种不安:如果我在这里耗上一生,会不会错过另一种可能?于是有人走出体制,离开所谓的安稳,选择去追寻远方和自由。可这条路并不会因为梦想的装饰而轻松,它往往崎岖,往往要直面生活冷硬的打脸。那些辞去国企、辞去机关的故事,看似潇洒,其实背后有太多夜晚的焦虑与挣扎。写下这篇文章的人,就是在这种矛盾的体悟里,给出一个答案:后悔吗?不后悔。可这“不后悔”,并不是没有痛苦,而是痛苦中生出的明白。

离开铁饭碗的人,一开始往往怀着憧憬,以为世界在张开怀抱,等待他去自由驰骋。可现实给的回应,往往是冷漠甚至打击。学演讲,遇到疫情,线下凋零;学理财,市场教训沉重;学各类知识,终究纸上谈兵。看似学了满满一箩筐,却总碰得头破血流。那时的焦虑,不是书本能解答的,而是银行卡余额的不断下降、房贷养老的压力逼近,才让人真正看见:自由不是无条件的,理想不是不用花钱的。要活得从容,必须先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于是,文章的作者才想起自己写作的旧根基——那是过去曾被忽略的技能,突然在困境中闪出一丝光。可是光并不意味着立刻温暖,第一次试稿,努力到深夜,结果却落选,反而迎来失落与怀疑。这时,心里必然要问:为什么我明明已经拼尽全力,却仍换不来回报?

顿悟往往出现在自我反思之中。写作的路并没有因为才华或努力而自动敞开,真正的转机在于接受专业反馈,接受刺痛的指正。助教老师一句“像新闻稿,很枯燥”,就是一箭穿心,却让人第一次看见自己的盲点。原来努力并不等于方向正确,原来自嗨式的用力,并不能打动读者。写作不是自言自语,而是让读者愿意停下来,让市场愿意买单。于是才理解,反馈的力量,圈子的力量,修正的力量。渐渐地,从一次次修改里,从一次次被批得“体无完肤”的体验里,才学会了真正的成长。原来“后悔”不是在问“当初该不该辞职”,而是在问“我能不能在这条不稳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当文章被刊发,当父母笑着读到文字,当稿费到账的那一刻,那个“不后悔”才算有了现实的支撑。

到了这一层,就能明白一个道理:所谓自由,并不是摆脱所有束缚,而是你有能力去选择;所谓后悔与不后悔,也不是结果的好坏,而是你是否在过程中学会了成长。辞去铁饭碗,不是为了逃避压力,而是为了换一种修行的方式。有人在稳定中修炼耐心,有人在冒险中修炼定力。两条路都不轻松,只要你能承担,就没有真正的对错。写作最终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让人看到一种可能:靠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也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这才是“不后悔”的底气。若问这段经历的意义,恐怕就在于:人生不是被迫选题,而是自己动笔;文章不是为别人写,而是先把自己写清楚。能把写作当成修行,自然能把生活过成作品。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少有人走的路》(M. 斯科特·派克著,张国维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年版)。书中以心理学视角探讨成长与自由的代价,强调承担责任与自我修炼的必要,正与“离开铁饭碗、在写作中修行”的主题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