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40岁,终于看清人生:我理解了李叔同离开妻子、出家时的心境
2025-08-21

醒来的人生,往往看似绝情,其实才是真情。

走到四十岁这个门槛,很多人会像被推到一面镜子前,不得不直视自己的人生。回望来时路,曾经执着的欢喜与痛苦、拼命追逐的得失与名利,在岁月的淘洗里逐渐褪色。正如有人形容,生活像是一场长梦,梦里有灯红酒绿,也有离合悲欢;然而当你从梦中醒来,那些曾经抓得死死的东西,不过是夜色里的影子。醒来的人,会发现梦境固然绚烂,却不是真实;真实的世界,在梦外。李叔同毅然放下繁华,出家为僧,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责怪他不顾妻子之情、不负世俗之义。但若从“梦醒”的角度来看,他的转身,未必是绝情,而是因心已透澈,看见了比个人欲望更辽阔的真实。

所谓梦游,是被社会规训、情感期待和欲望牵引,反复纠缠而不自知。人们习惯随波逐流,认同着别人给的标准,被裹挟在名利婚姻的漩涡里。有人在恋爱中把爱人当作一切,有人在家庭里把期待当作枷锁,有人在名利场里把虚名当作生命。直到有一天,梦醒的人才发现,那些看似坚固的东西,不过是影子,随风即散。弘一法师不见妻子,不是因为没有情感,而是因为情感本身是幻象。当一个人看见幻象,就像清醒的人在酒桌上,不再与醉汉纠缠。清醒的人不是冷漠,而是超脱,他将那份情感升华为对全体众生的悲悯。他懂得,真正的爱,不是执着在一个人的身上,而是把有限的生命放进无限的慈悲里。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样的转折,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当一个人真正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什么才是他心灵最重要的依归,他才能放下次要的羁绊,全力以赴地走在那条路上。很多人误以为出家是逃避,其实修行是积极的追寻。修行人并非被生活打垮,而是洞见了更高的价值,从而自愿放下,转而追求智慧与觉悟。弘一法师并不是失意的隐遁者,而是笃定的探路者。他所要建立的,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身份,而是透过自我觉醒而生发出的内在秩序。这种秩序让他不再被幻觉所役使,而能心无挂碍地求真。

而当一个人真的醒来,他的生命会发生质变。许多曾经的痛苦,变得如风过耳。亲情的伤害不再是重负,爱情的离散不再是裂口,世俗的名利不再是枷锁。醒来的人看见的是:所有的期待,其实都是幻象。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执着于这些幻象,把它们当成真实,结果被困其中,互相伤害。可一旦看穿,就会发现,那些争吵与纠缠,就像皮影戏的影子,灯灭即散。觉醒的人不再和幻象周旋,而是从容站起,走出黑暗,走向光明。他的自由来自看破,他的喜悦来自通透。

这样的醒来,也意味着与世俗保持距离。一个真正清醒的人,不再急于争辩谁对谁错,不再执着于社会的眼光,不再被消费的幻象所绑缚。他更愿意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清净。在大海边的院子里,种草、读书、写作、喝茶,静静地看日出日落,平和地等待生命的终点。这样的生活表面看似淡泊,实则充满了创造与能量。因为真正的快乐,从不是消费带来的,而是创造中精神能量的释放。唯有创造,才能让人超越文化的惯性和历史的局限,触碰到更高的真实。

四十岁,是很多人梦醒的节点。醒来之后,最大的不同,是不再焦虑于外界的评价,不再急切地追逐进度表,而是自觉走在属于自己的道途上。风筝有风,海豚有海,觉醒的人有自己的霞光云顶。他们活得自由,活得尽兴,活得真实。正如弘一法师,他的放下不是逃避,而是比执着更深的勇气;他的转身不是冷漠,而是比眷恋更广的慈悲。看似孤独的背影,其实是光明山顶的起步。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弘一法师:生命的真相》,林清玄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本书以平实的笔触写下弘一法师的心路转变,透过他的出家与修行,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本质与觉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