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公司永远在开会?
2025-08-21
人不是在工作里累死,而是在无休止的会议里耗尽了心力。
为什么有的公司总是开不完的会?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场抱怨,而是一个关乎效率、关乎人性、关乎组织文化的问题。表面上看,会议是为了沟通,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有另一层真相:很多会议并不是为了推动事情,而是为了安抚人心、展示存在感、维护权力结构。换句话说,会议成了形式,而不再是手段。人们聚在一起,却没有真正交流;时间流逝,却没有真正推进。于是,一个人白天在会议室消耗,晚上才开始真正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倦怠越来越深。我们常常说“会开得太多”,其实是在说“心用得太散”。
要理解这种现象,得先明白“会议”的本质。德鲁克说过,会议是为了让多人的知识与经验结合,但这句话往往被误解。很多公司把会议当成“唯一沟通方式”,于是凡事都要开会,结果走向极端,会议变成推卸责任的遮羞布,成了集体不敢单独决策的避风港。一个企业若总是沉迷于会议,很可能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清晰的责任分工。会议就像是雾气,弥漫开来,看似有人在忙,实则没有人前行。于是,时间被浪费,能量被消耗,心却越来越虚。
但并不是说会议毫无价值。恰恰相反,真正的好会议,是极其珍贵的。乔布斯开会时,必定只留必要的人;马斯克讨厌冗长的讨论,他宁愿大家花力气在准备上;贝索斯甚至废掉PPT,改用备忘录来逼迫深度思考。这些做法说明,会议不是废物,而是需要被打磨成锋利的工具。就像刀,可以切菜,也可以钝在抽屉里生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把它用在点子上。一个有效的会议,必然有目标、有节奏、有结果;一个无效的会议,只是声音的堆叠、形式的表演。
当人意识到这一点,就会顿悟:其实许多会议,并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勇气。很多人害怕承担责任,所以让大家一起开会;很多领导害怕做决定,所以用会议来拖延。会议成了“责任的稀释器”,好像大家都说过话,就算失败也能分摊。但这正是低效的根源。真正的效率来自清晰:谁是驾驶者,谁做决定,谁负责跟进。会议不是用来推脱的,而是用来聚焦的。会议结束时,若没有明确的下一步,那会议就是虚空。人生也是如此,我们也常常开着心里的“无效会议”:反复纠结,反复自我辩论,却迟迟不愿下定决心。一个人的成长,也许就是学会在内心的会议上,果断地拍板,说“就这样去做”。
所以,这篇文章回答的核心问题,不是“公司为什么开这么多会”,而是“人为什么总是习惯于逃避清晰的选择”。它在当下被写出,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效率、更需要实干。信息太多,时间太快,机会稍纵即逝。若再把心力耗在无意义的拉扯中,只会把生命拖入死水。会议本是工具,不该成为牢笼。人生亦是如此,我们要学会删繁就简,直指核心,把能量投入真正重要的地方。
当你再坐进一个会议室,不妨问自己:这场会是为了逃避,还是为了创造?当你再陷入一场内心的犹豫,也不妨提醒自己:决定的时刻,就是生命前行的起点。会议若清晰,人便清明;会议若无效,人也虚妄。开会开到最后,考验的从不是嘴巴,而是心。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这本书明确提出时间管理、会议效率与责任分工的原则,是理解“为什么有的公司永远在开会”以及如何破局的经典读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