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弥漫在县城里的财富焦虑
2025-08-21

钱越难赚,人心就越慌。

今年回到县城,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饭桌上,本来该是闲话家常,却有人开口问:“你怎么看中美贸易战?”说完还拿出手机,翻出抖音上收藏的短视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存钱是最笨的选择、有钱人靠投资睡后收入……这些原本离他很远的概念,如今却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眼睛里的渴望骗不了人,他想让手里的钱长出翅膀,飞得更快。可在我看来,那一刻,饭桌上的灯光并不温暖,而是刺眼,让人背脊发凉。因为他们要的不是分析,不是脉络,不是扎实的逻辑,他们要的只是一个答案:买哪里,什么时候能发财。

承接着往下走,县城里这种财富焦虑并不孤立。很多中年人聚会,不再是单纯喝酒聊天,而是期待从酒后的称兄道弟里套出所谓内幕消息。有人会说:“城市解除限购前夕一定要通知我。”他们真心相信,发财的关键是“消息”。于是,一个在基金公司上班的同学,成了他们眼里的财神。每年过年,他请大家吃饭,举杯推盏之后加微信,推销基金。别人为什么信?因为他说:“这产品我自己也买了。”逻辑很简单:既然他是“内部人”,既然连他都买,那一定靠得住。可真相是,公司强制要求员工购买自家产品,而这些所谓的“机会”,最后平均亏了三成。可是群里的热闹依旧,朋友圈的鸡汤依旧,每月依然有人被点燃一次希望。

渐渐地,我发现最致命的并不是亏损,而是大家心底升起的一种共识:勤劳已经不能致富。有人搬出课本里的剩余价值理论来佐证,越勤奋越被剥削,只有投机,只有内幕,才可能翻身。勤劳反而成了一种“被人骗”的标签。于是,不论做小生意还是打工,只要日子过得紧巴巴,就更加坚定了他们的结论:钱赚不到,是因为不懂门道,不懂捷径。有人见我在大城市里工作,总觉得我手里有“内部指标”,不停追问下一套房子买哪里。我一旦沉默,他们反倒更加确信我是在藏着掖着,不愿分享机会。

真正让我顿悟的,是看到空荡荡的街道和接连关门的铺子。母亲经营十几年的小店,也搬到了租金更低的地方。她嘴上说想轻松一些,其实是赚不到钱了。县城的经济,本来就没有多少支撑点,如今消费力下降,实体生意更加惨淡。那些短视频里的发财故事,那些曾经2015年股市火热、2018年房价暴涨的记忆,就像县城人心头的幻影,成了唯一的参照。人们开始怀疑自己平日的辛苦是否毫无价值,怀疑努力是否真能换来回报。于是,浮躁的焦虑,就像风一样,弥漫在大街小巷。

但理性告诉我,这条路走下去是危险的。财富不是一场赌局,而是一场长跑。勤劳未必立刻显效,但不勤劳几乎注定失去可能。人们常说,时运未到,那就积蓄自己。县城人想跳过勤劳,直接抵达结果,可忽略了世界的规律:欲速则不达,揠苗必枯死。真正能带你走远的,不是所谓内幕,而是脚下的稳健。比别人多一些真诚,比别人多一些坚持,比别人多一些专注,那就已经把财富的门槛拉近了。财富焦虑的根源,是恐惧;而恐惧的最好解药,是行动。不是空想未来的暴富,而是此刻能做的点滴努力。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小镇中国》[美]阎云翔 著,中华书局,2019年版。这本书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呈现中国县域社会的经济与心理结构,能帮助我们理解县城财富焦虑背后的文化与现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