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37岁,大学女老师为什么辞职离开体制?
2025-08-21

人活一辈子,最怕的不是辛苦,而是明明清醒着,却感觉自己活得不像自己。

在一个看似稳妥的体制里,一位37岁的大学女老师,辞去了令人艳羡的编制,放下职称、荣誉和看似光鲜的身份,选择了走向不确定的自由。这件事之所以让很多人心头一震,并不是因为她的勇敢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她的挣扎与困惑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连。她讲出了体制内的真实:荣誉是别人给予的,也能随时被收回;规则被人玩得熟透,能力常常敌不过关系;很多所谓的“成功”,只是一层虚壳,内里空空。她也讲出了体制带给她的四种煎熬: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消耗感,以及与真实自我剥离的痛苦。听上去沉重,其实这正是许多人内心不敢说出口的隐痛。她的辞职,是在呼喊:人生不能只是一场迎合。

顺着她的叙述,我们很容易看到其中的逻辑。体制内的荣誉,仿佛是游戏里的等级,谁掌握规则,谁能钻空子,谁就能比别人更快升级。可这些“升级”的意义究竟何在?是让人更接近真实,还是让人逐渐偏离自我?在这种环境里,人往往在不知不觉间,慢慢消磨掉最初的热爱与锋芒。评奖、进修、职称、头衔,这些名义上的成果,本应是学术生命的果实,但在层层算计和人际活动中,它们逐渐异化为交易的筹码。有人乐在其中,有人左右逢源,有人拼尽全力,却换来憔悴和失落。于是,痛苦不只是疲惫,而是明白自己在耗尽心血,却仍然与真实的追求背道而驰。她说,生命在于体验,先让自己心里踏实,再谈利益。这话听似简单,其实点破了根本——顺序一旦颠倒,整个人生就会被扭曲。

然而,真正让人心生触动的,不只是她对体制弊病的揭露,而是她在对比之下,生出了一种清醒。她看到那些人为了头衔焦头烂额,看到同事为了晋升耗掉青春和健康,看到“荣誉”被人为操控时,内心第一次有了松动:难道我要用我的一生,去追逐这样虚浮的评价体系吗?她逐渐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在别人授予的那张证书,而在于自己能否活得真切。于是她放下了评奖的焦虑,不再去迎合那些虚假的荣誉。她开始明白,学历和职称只是工具,不是终极目的;做事若不能带来精神滋养或物质回报,那便是盲从。顿悟就在此刻浮现:原来自由,不是体制外的一个空名,而是当你忠于自己的内心时,你已然在自由里。

等到她真的离开体制时,那种轻盈像是脱掉了沉重的铠甲。过去的她,每天在无意义的会议和无穷无尽的表格里耗尽心力,如今,她终于可以把精力用来读书、写作、旅行,甚至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思考。她不再焦虑未来的未知,因为她已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真正的生活,不是迎合别人的眼光,而是能独自面对时,心底不感到荒凉。她不再要“人前的面子”,而是要独处时的自尊。这正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先看透外在虚荣,再敢于放下,最后找到内心安稳。她的选择,不是对体制的反叛,而是对生命真实的回应。因为她明白了,真正的荣誉,是在经历过生活的磨砺之后,依旧保有热爱与独立思考的勇气。

所以,这篇文章在当下的价值,不在于鼓励人人辞职,而在于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追逐外在评价,不要把虚荣当作唯一的目标。你若真的热爱学术,学历和职称自然是道路上的附属品;你若真的热爱生活,就算转身开一家面馆,也是值得的体验。人生最怕的不是没有头衔,而是失去了热情。世界再广阔,若你不敢跳出既定的格子,也只能困在原地。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衡量一份工作的意义,不在于它多稳定,而在于它能否让你不丢掉自我。辞职,不过是形式;找回真实,才是本质。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逃离自由》(埃里希·弗洛姆著,三联书店,2014年版)。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在制度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回答了人为何常常宁愿依赖体制而逃避真正的自由,与文中作者的思考极为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