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我被“学生思维”害惨了,靠写作实现职业翻盘。
2025-08-21
很多人觉得努力总会有回报,可真正走进职场才发现,光靠死撑和死干,只会让自己越走越累。
起初,我们习惯带着学生思维进入社会。学生思维是什么?就是觉得努力本身就该被嘉奖,觉得分数之外的辛苦也要算数。于是有人在办公室熬夜通宵,却换来领导的一句冷漠批评;有人埋头独干,以为能博得掌声,却反倒让团队对自己心生隔阂。这样的经历,足够让人心凉。可心凉之后,我们又该如何走下去?倘若不学会换一种眼光去看待职场,便会在一次次失落里磨掉热情。文章所传递的,不只是写作带来的改变,而是“思维”这一层面的蜕变:从学生思维走向职场思维,从个人拼命走向结果导向,从单打独斗走向团队共赢。
反思往往是在撞了南墙之后才开始的。许多人在学生时代,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尺,分数代表公平,努力必然对应结果。但职场不是学校,它的逻辑是另一套规则:不看你熬了多少夜,不看你牺牲了多少自由,而是看你最终能否交付成果。文章中的作者在经历挫败后,遇见了写作这条路,借由不断写、不断思考,才逐渐发现,真正困住自己的不是能力,而是思维的惯性。写作不是单纯的表达,它逼迫人把混乱的思绪整理成逻辑,把零散的见解拼接成结构,在一次次推敲里,原本稚嫩的思维也开始生长。这就是修行的味道:外在的功课,是落笔成文;内在的功课,是磨炼心性。
真正的顿悟往往来得很安静。当你意识到领导要的不是你的牺牲,而是你带领团队拿到结果;当你看到主动学习的人,永远比被动等待的人走得更快;当你终于明白团队的力量远比个人英雄主义更可靠时,你便能放下那份执拗。写作不过是一块镜子,让人看见自己思维的漏洞,再通过反复训练,修正、补足,直到把学生思维换成职场思维。于是,你不再抱怨怀才不遇,而是能在沟通中找到机会;你不再陷入“努力无用”的委屈,而是用行动赢得真正的尊重。那一刻,你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
最后回望,我们为什么常常在职场上痛苦?其实是因为我们还没学会从结果去思考,还没学会主动去选择,还没学会在合作中找到平衡。学生思维里,努力是全部;而职场思维里,努力只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方向,是方法,是与他人共赢的格局。文章所提醒我们的,不是人人都要靠写作翻盘,而是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修炼之地,让你不断校正自我,让你学会如何在真实的社会逻辑下成长。唯有如此,你才不会被固有思维困住,也不会在盲目的苦干中丢失自我。
合十,如夜话,至此。
延伸阅读推荐:《终身成长》(卡罗尔·德韦克著,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书中提出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正好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从学生思维过渡到职场思维,从而在变化中保持成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