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新型情感暴力”,正侵入无数中国家庭
2025-08-21
孩子的哭声不能当笑料,情感的伤口最深也最难愈合。
我常常想,为什么在一些家庭里,大人会觉得孩子的痛苦,是可以拿来消遣的?一只小鸡、一只小狗、甚至一个孩子伸手渴望拥抱的瞬间,在父母眼里成了玩笑的素材。于是,孩子在真切的痛里大哭,而大人却在镜头里大笑。这样的一幕幕,不断被拍成视频、传到网上,配上“真香”“搞笑”的标签。可是,若你真的俯下身,看孩子的眼睛,就会明白那不是玩笑,而是童年世界轰然倒塌的时刻。表面上没有伤痕,心里却已裂开。一个孩子第一次被背叛,往往不是在外面,而是在他最依赖的家里。
越往下思量,越能发现这种“新型情感暴力”背后有着更深的根源。父母总觉得自己有权决定孩子的喜怒哀乐。有人说,这是“权力原则”在作祟:我生你养你,你就要接受我所有的玩笑与安排。孩子的爱好、情绪、依恋,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于是,宠物可以变成餐桌上的肉,哭声可以变成段子里的笑点。父母甚至觉得,不就是开个玩笑吗,没什么大不了。可孩子心里清楚,这种“没什么”的背后,是自己被忽视、被轻蔑、被当作附属物。还有一种更隐秘的原因,是父母的自恋。有人总觉得“我是对的”,哪怕真错了也绝不会道歉。于是他们借由消遣孩子,来满足自己片刻的优越。那笑声,实际上是掌控的快感。
但真正的顿悟,是当我们看见那些孩子后来的人生。安全感缺失,他们长大后不敢相信任何人;长期取悦,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只会看别人脸色;甚至更多孩子,在心里筑起一座孤岛,拒绝靠近别人,也不许别人靠近。你看,这些玩笑看似轻巧,其实偷走了一个人的一生。心理学说过,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镜子若是温暖的,孩子看到自己值得被爱;镜子若是冷漠的,孩子看到的就是“我不重要”。所以,尊重不是奢侈品,而是孩子成长的根基。没有尊重,孩子就会像没有根的花,迟早枯萎。
明理在于,家庭教育的真相不是谁压谁,而是彼此滋养。父母若真想孩子快乐,可以陪他们搭积木,可以带他们看星星,可以一起读一本书。逗孩子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也笑,而不是让大人独笑。父母不是神,也不必完美,但至少要有勇气放下身段,听见孩子的哭声,承认孩子的难过。如果你小时候从未被尊重,那么长大后,请先学会尊重自己:不舒服就是不舒服,你的感受比别人“真香”的评价更真实。只有这样,伤口才能愈合。作为父母,请记住:孩子不是用来消遣的,他们是独立的生命,是带着信任来依靠你的。如果你回应的只是冷笑,那么这份依靠就会塌陷。一个失望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孤独。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美]乔恩·艾斯勒(Jonice Webb)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出版。这本书系统阐述了“情感忽视”对孩子的长远影响,并提供了修复的方法,非常适合想理解和改变亲子关系的父母与成年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