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应该追求幸福还是追求成就?
2025-08-21
人活着要幸福还是要成就,其实是每个人心底迟早会问的一道题。
在假期的尽头,当人们不得不重新回到办公室时,那种落差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开了生活的表层。没有了工作,你在朋友圈里再耀眼的头衔、再丰厚的薪资,都暂时失去了意义。那一刻,你只能单纯地做一个普通人,和家人一起逛超市、做饭、聊天,或者带孩子去公园。正是在这种脱离社会身份的时刻,才会冒出那样的疑问:我这么多年拼命奔跑,到底是为了幸福,还是为了成就?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人生方向的分岔路口。幸福感带来的安稳和温柔,成就感带来的高光与自豪,常常彼此排斥。世间流行的说法是,成功者往往不幸福,幸福者往往不成功。看似极端,却让无数人心中隐隐发怵,因为这意味着无论你走哪一条路,都可能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幸福,很多时候被误解为一场宏大的馈赠,仿佛中彩票、暴富、升官,才算得上幸福。但心理学研究早已揭示:幸福感其实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回报。中彩票的人,在一年后幸福感和普通人无异;车祸致残的人,在经历低谷一年后,也能恢复到常态。原来幸福并不依赖外部的大事件,而是在一件件日常的小体验里慢慢累积。捡到一百元带来的快感,远不及两次各捡五十元的愉悦。幸福策略就是如此:降低成本,追求确定,及时收获小而稳的快乐。正因如此,哪怕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人们依然会排队去看电影、买廉价的口红、玩“大富翁”游戏。那一点点确定的慰藉,足以支撑他们继续走下去。幸福策略的信条就是:确定才是真实,不确定就意味着风险,风险就意味着痛苦。它的逻辑简洁而有力,让人容易沉浸其中,甚至愿意躲在这种小确幸里,以为那就是安稳一生。
与之相对的,是成就策略。成就并不依赖日日的积累,而是等待一两次关键机会的降临。就像二八法则揭示的那样,社会中大部分财富、地位与荣耀,都集中在少数几次成功之上。科学家的一生贡献,往往也来自某一项决定性的发现。成就策略的人生节奏,就像在足球场上,你可以被压制一整场,只要抓住一两次机会,就能赢得比赛。这种策略的第一步是耐心等待、苦心积累,知道自己在哪些领域有优势,也清楚什么机会与自己契合。第二步则是全力以赴,当机会出现,要敢于放弃安逸,把所有资源倾注其中。巴菲特说过,当天上掉下金子时,你要拿桶去接,而不是拿勺子。对于成就策略而言,这不仅是拿桶,而是要敢于加杠杆。代价就是,你必须牺牲眼前的稳定、放弃很多确定的小幸福,去赌那一次的辉煌。这样的选择,注定伴随焦灼与孤独。
当幸福策略与成就策略摆在一起时,看似可以相互补充,实际上却难以兼容。习惯了幸福策略的人,追求小而稳的快乐,几乎不可能在关键时刻瞬间转变,勇敢地押上全部筹码。习惯了成就策略的人,把耐心等待和全力一击当作人生信条,也很难回到“日常小确幸”的节奏里安稳生活。两者都是在痛苦的前提下开出的药方:幸福策略是防御,以小快乐抵御大痛苦;成就策略是进攻,以一次辉煌抵消长久的忍耐。若想两者兼得,往往结果是两头落空,既没有小幸福的安稳,也没有大成就的光彩。很多人陷在其中,行为上选择了成就策略,内心却向往幸福策略,于是常常痛苦;也有人心态上追求成就,实际却只敢抓确定的小利,最终庸庸碌碌。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直面人生的那根藤——痛苦。
顿悟其实很简单:无论你选择幸福还是成就,痛苦都无法避免。幸福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中学会自我安抚;成就不是超越痛苦,而是在痛苦中创造意义。幸福给你的是平缓的河流,成就给你的是险峻的山峰。人生需要的是策略,而不是幻想。幸福策略告诉你,珍惜小小的确定,学会在日常里找乐趣;成就策略提醒你,不要错过那一两次决定命运的机会,要敢于背水一战。你不必苛求哪一个更高尚,也无需执着哪一个更正确,只要你不自相矛盾,不自欺欺人,你就不会白白忍受痛苦。真正的智慧,是能在自己的路径上,心安理得地走下去。
所以,人的一生,答案不是该追求幸福还是追求成就,而是要知道你走的是哪一条路,并坦然承受它带来的痛苦和馈赠。如果你选择幸福,就要安静地享受日常的小确幸,而不是幻想辉煌的成就;如果你选择成就,就要勇敢地忍耐孤独和焦灼,而不是退缩到安全的小幸福里。最怕的不是选择本身,而是摇摆和矛盾,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自责与失落。幸福是一种策略,成就是一种策略,唯有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策略,才能在这段有限的旅程里,走得心安。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活出意义来》(维克多·E·弗兰克尔著,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这本书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结合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写就,揭示了人类如何在痛苦中寻找幸福与成就的意义,与本文主题极为契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