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门、不上班、不社交,中国最隐蔽的90万人
2025-08-21
门关久了,心也会生出一道墙。
“茧居族”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比喻。茧,是自我缠绕,是柔软又坚硬的壳,把人和外部世界隔开。居,是静止,是日复一日的停留,是脚步在同一间屋子里打转。六个月不出门,这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像是心灵在一场长久的退避中,选择了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为什么在一个强调进取和奋斗的社会里,仍有人悄然放下手中所有角色,躲进自己的房间?
这不是单一的答案可以解释的。有人因为职场失败、家庭破裂,觉得再努力也无法爬上去;有人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从小被否定,长大后失去了与人交流的勇气;有人因为社会节奏过快,喘息的空间被挤压,只能靠隐退来保存自我。文章里提到的几位当事人,有人买过一块十万的手表当作生日礼物,也有人靠着送外卖慢慢重新走进人群。他们的故事看似孤立,其实拼凑在一起,就是我们社会的另一面。
茧居不是单纯的“懒惰”,更不是“病态”的标签,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破裂的外显。当一个人一次次被击退,他就会在心里修建一道更厚的墙,用来挡住外面的目光与评判。社会常常喜欢用成败来评价一个人,而这些人则是选择退出了这个评判系统。他们的时间倒退了,仿佛一直停留在20年前的某个心结里。躺在床上的身体和翻滚的记忆交织在一起,他们既清醒又麻木,既想改变又畏惧改变。
然而,茧并不是棺材。它本来的意义是孕育,是等待,是为了化蝶的可能。一个香港女生从两年不出门,到重新走进课堂学后期剪辑;一个曾被家暴的青年,从自我否定到靠外卖重新感受到善意。转变不是骤然发生的,而是从一个细微的行动开始。哪怕只是出一次门,哪怕只是给自己做一顿饭,哪怕只是写下内心的挣扎,这些点滴的突破,都是在缝隙里透出的光。
真正的顿悟在于理解:茧居并不是个体的耻辱,而是时代的映照。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那些不合拍、不适应、不够快的人,往往被甩在边缘。当我们说“他们消失了”,其实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他们。日本曾经建立“隐蔽青年支持中心”,社工耐心陪伴数月才帮助一位年轻人走出家门。这种经验说明,援助不是强行拉拽,而是要在家庭、社区、社会的合力下,让个体慢慢找回自主感。
明理的时刻,是我们能否把这些故事看作镜子。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节点上陷入退缩与孤立,如果把这种状态视为单纯的失败,那就是对人性的误解。社会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需要承认有些人需要慢下来,有些人需要帮助,有些人暂时只能待在房间里。茧居不是终点,而是一段绕行的旅程。只要内心尚存一丝渴望,只要外界给予一点耐心,茧终会裂开,新的生命会振翅而出。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隐蔽青年:永无止境的青春期》(〔日〕斋藤环著,张昕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本书首次系统揭示“茧居族”现象,对理解当代青年的孤立与自救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