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一闲下来就焦虑?
2025-08-21
人为什么一闲下来就会焦虑?因为心里空了,反而会被恐惧和欲望填满。
现代人习惯了忙碌,仿佛只有在待办事项一条条被划掉的时候,生命才是具体的、可握住的。一旦闲下来,那种没有安排、没有框架的自由,反而让人心慌。明明是难得的空白,却像一面镜子,把人内心深处的疑问照得清清楚楚:“我究竟是谁?我在做的这些事情,有意义吗?如果不继续忙碌,我还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吗?”这些问题,平日里被工作、任务、社交填得满满当当,无暇追问;一旦放慢脚步,它们便蜂拥而至。焦虑,不是因为没事做,而是因为突然听见了内心的声音。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教导要“有用”,要把时间用在“值当”的事情上。于是,学习、技能、证书、成绩,成为我们对抗空虚的工具。书要看有用的,课要上能提分的,时间要分分秒秒不被浪费。连休息都要裹着效率的外衣,比如运动要打卡,阅读要写笔记,旅行要发朋友圈。于是,所谓的“闲”被彻底挤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我鞭策:不能停下。表面上是积极,其实是深深的恐惧。因为一旦闲下来,就会发现自己缺乏“内在的确定感”。正如《稀缺》一书所说,忙碌让人进入“管窥效应”,只看见眼前的任务,不去想更大的问题。短期看似充实,长期却可能失去整体方向。
焦虑也有它的积极一面。进化心理学解释,人类之所以能活下来,很大程度上依赖这种“紧张感”。焦虑让远古的祖先保持警觉,不被猛兽轻易捕食。焦虑让现代的人继续前进,不因满足于小小安稳而停滞。可是,当焦虑成为无法摆脱的底色,它就开始侵蚀人的心灵。伯吉斯在被诊断出生命只剩一年时,反而因为焦虑,爆发了巨大的创造力,写下《发条橙》。焦虑逼迫他将时间榨尽,化成作品。结果,预言中的死亡没有到来,他却在写作与斗争中又活了几十年。这说明焦虑并非全然是敌人,它也是推动生命的鞭子。问题在于,当任务结束,当舞台谢幕,当一切外在的驱动力消失时,那份焦虑又会卷土重来,因为人忽然发现——接下来该干什么?
“闲不下来”的晚期症状,就是对自由的恐惧。自由看似美好,却也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以前被老板安排,被家庭责任牵绊,被社会目标推着走,你总觉得累。但当这一切都松开,你发现最让你无所适从的,恰恰是无人掌控、无人安排的时刻。自由需要勇气,因为它逼你直面自己的空虚。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嫌工作是枷锁,嫌责任是枷锁,可当枷锁突然解开,反而会因不知所措而想要回到桎梏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退休后反而抑郁,为什么很多人一到假期就不安。工作、目标、任务,虽然让人疲惫,却也在替人抵挡更深层的虚无。
顿悟在于:人不是怕闲,而是怕在闲里看见自己。焦虑不是来自空闲,而是来自空闲中暴露的空洞。如果平日里没有建立起内心的锚,闲下来时便会被虚无吞没。真正的闲,不是让身体停下,而是让心安放下来。会听鸟鸣,会看天色,会在一顿饭、一杯茶里感受到完整。这样的闲,才是真正的自由。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提醒我们不要被无限的欲望拉走。德波顿则在《工作颂歌》里说,工作至少让我们暂时逃离了无聊与死亡的阴影。两者结合,就是答案:要么找到一份能让你忘记虚无的工作,要么修炼出一颗能在虚无中安稳的心。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一闲下来就焦虑?因为他们没学会如何和空白相处。若能在闲中找到自我,不再害怕虚无,闲就是养分;若不能,闲就是深渊。真正的修行,是在忙碌与闲暇之间,依然能听见心底的声音,而不慌不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工作颂歌》(阿兰·德波顿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这本书通过观察各种平凡的工作,揭示了人在忙碌中寻找意义、在闲暇中对抗焦虑的深层原因,与本文主题高度契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