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倦怠社会,保持松弛
2025-08-21
心里松一松,人生才会有新的风吹进来。
我们活在一个过度用力的时代,人人都在奔跑,人人都怕落后。手机不断响起提醒,工作像无边的漩涡,短视频和碎片化的快餐信息让心静不下来。很多人说自己累,不只是身体的累,而是心灵的累,是那种明知道努力也未必有结果的无力感。于是“倦怠”成了常见的状态,好像空气里都弥漫着它的味道。读到《倦怠社会》,再看到一部部讲“去有风的地方”的电视剧,人们才慢慢意识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快,而是更慢;不是更紧,而是更松。倦怠感并非单纯的懒惰,而是被“过度积极性”折磨之后的麻木。人越想要抓住什么,越觉得空虚,越跑越快,反而迷失了方向。于是,生活变成了不断的追赶,精神却逐渐贫瘠。我们到底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里活得松弛?
生活的膨胀,是从不知不觉间开始的。过去的人有长长的时光,可以慢慢地读完一本书,可以与朋友长谈到深夜,可以把一件事情反复琢磨、沉淀。现在却不同了,一天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连深呼吸都变得奢侈。努力不再是一条通往丰收的路,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社会的标准不断拔高,学历、职位、财富,层层加码,留不下宽阔的空地给人安放自己。于是,我们在名为“积极进取”的口号里,不断地自我剥削,心灵像是失去了家的游子。很多时候,人不是输在了不够努力,而是困在了过度用力。就像剧里许红豆那样,拼了十年,换来的却是失眠、疲惫、孤独和病痛。这个时代好像只给出一个答案:继续努力。但心灵却在呼喊:我累了,我想停下。
直到有一天,风吹来,才忽然明白:松弛不是懒散,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方式。倦怠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过度努力背后的荒芜。正如韩炳哲所说,那是一种“肯定性暴力”,我们自愿地把自己绑在目标的鞭子下。可当人真正松一松,世界才会有新的可能。无为并不是消极,而是让心灵从紧绷中解放出来,重新感受风的触摸,雨的清凉,阳光的温暖。人与自己和解,才能重新与世界和解。正如有人去云南大理,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找回呼吸,为了在新的时空里让生命重新发芽。原来人生的转机从来不是靠强求来的,而是在松弛中不期而至。很多时候,我们越要,越得不到;越放手,反而有可能迎来风中的礼物。
当人终于明白,生活不该被压缩成无数碎片,而是要沉浸其中,心才会渐渐安静。松弛不是退缩,而是一种稳稳的力量,是在风起时依然能守住内心的一块净土。我们真正需要的安全感,不是来自别人的认可,不是来自外界的掌声,而是来自自己有哲学、有理想、有追求。吃好,睡好,劳作,思考,让生命与理想厮混,不被空虚填满。倦怠社会提醒我们:不要被膨胀的外界裹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哪怕只是每天读一页书,哪怕只是每天抬头看看天空,这些小小的松弛,都会让心重新有力气去生活。人活着,最终是与自己相处。如果心房坚固,外界再嘈杂,也能听见自己心里的歌声。愿我们在倦怠中学会松弛,在松弛中遇见风,在风里重新生长。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倦怠社会》,韩炳哲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