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新年最该坚持的三件事:运动,读书,思考
2025-08-21

生活最怕的不是苦难,而是忘了如何让自己强壮清醒。

冬去春来,新年的鞭炮声仿佛隔绝了过去一年的风雨。街角的灯火,像一颗颗还在跳动的心,提醒我们:再难的日子也熬过去了。可是,当掌声和欢笑散尽,人心又该靠什么支撑?走过病毒横行的三年,人们意识到,身体需要护养,头脑需要滋养,灵魂需要安放。文章提到“运动、读书、思考”,其实不只是习惯的倡议,更像是为每一个普通人的修行开了一道门。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才是面对巨浪时的木筏,才是日子里最不该丢失的东西。

我记得白岩松说过:“我们只是从疫情的生活里走出来了,但疫情并未彻底结束。”这句话其实是一种映照。世事的风浪,不会因为我们的渴望而消散。未知的挑战会一波又一波袭来,若心里没有根,身体没有力,我们就会被轻易打散。与其日日揣着焦虑,不如把眼光收回来,把注意放在自己能掌控的事上。一个呼吸,一个步伐,一页文字,一段沉思,慢慢织就属于自己的秩序。那才是新年真正的礼物。

承接着这个思路,我想起樊登读书里常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有不断与书相遇,才不会被生活轻易打垮。”这句话用来形容读书的价值固然贴切,但放在运动、思考上,也一样成立。读书能拓展认知,运动能稳固肉身,思考能安顿心灵。三者像三根柱子,撑住了一个人不至于倒下。文章里举了不同年龄的运动建议,从孩童到老人,都有对应的锻炼方式。这些细节提醒我们:人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身体与心智需要在不同阶段找到合适的养护。读书也是如此,不必拘泥于哪种形式,重要的是让文字和思想源源不断流进生命里。

仔细想来,这三件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长期”。它们不像节日里的烟火,绚烂一瞬,而是要像溪水一样,细细流淌,日积月累。运动不是一日健身的冲动,而是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必需;读书不是一年看完多少本书的炫耀,而是日日翻页时留下的印记;思考也不是一两次突如其来的灵感,而是生活琐碎里不断地反问和体悟。世间的大道,往往隐藏在这样的小术里。修行从不在山林之外,而在每一个平常日子里。

就在这样的体悟中,我突然明白,文章真正想回答的问题是:新年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许多人以为新年就是一个起点,是一个可以重新许愿的节点。但更深层次的意义,不是换了一个数字,而是换了一个心。人不能总依靠节日的热闹来维系精神,否则一旦喧嚣散去,空虚更甚。真正的新年,是心灵获得了一次更新的机会。运动让我们不再害怕病痛,读书让我们不再害怕愚昧,思考让我们不再害怕迷失。当三者相互扶持,一个人就像一棵树,扎根土壤,向上生长,四季来回都自有姿态。

顿悟之处,其实也很朴素。原来幸福并不在于外界的喧嚣和评价,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稳稳站立在自己的生活里。别人催促你买房生子,问你收入几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独立判断,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罗翔说过:“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关于好的标准了,good,如果加个s,就变成了goods。”这句话耐人寻味。人若总是依赖别人的标准活着,就会被裹挟进无尽的比较。唯有保持独立思考,才能不随波逐流。独立,并不是孤立,而是即使身处人群,也能分辨自己的方向。

我们往往误以为独立思考是一件高远的事,必须要有哲学家的敏锐才做得到。但其实,它可能只是一次拒绝无谓聚会的勇气,可能是一次认真审视自己工作的选择,可能是一次在情绪低落时不把怨气撒到别人身上的清醒。思考的价值,并不在于输出多少惊世骇俗的观点,而在于让自己时时回到本心,不被外界的喧嚣淹没。正因如此,文章才在“运动、读书”之后,最后落到“思考”。因为身体和头脑再强壮,如果没有独立的灵魂,也只是一个随风摇摆的影子。

走到这里,我明白了文章的写作用意。它不是单纯列出三个习惯让人跟随,而是借新年的契机,提醒我们把修行落在日常。所谓修行,不是离开红尘,而是在红尘中找回自己。运动是与身体的对话,读书是与智者的对话,思考是与自己的对话。当三种对话不断进行,一个人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的节奏,抵御外界的动荡。这正是当下最需要的力量。疫情之后,许多人都渴望重建秩序,而这三件事,就是最简单、最扎实的秩序。

在我看来,这样的智慧一点也不玄妙,它落在呼吸和步伐里,落在书页和心念里。也许是清晨的一次慢跑,也许是地铁里翻开的几页书,也许是夜里关掉手机的一刻静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最终汇聚成一个人生命的光亮。我们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改变,只要在小小的坚持里,慢慢积累,终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出了曾经的迷茫。

新年里最美的修行,不是热闹的祝福,而是这些不声不响的坚持。它们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少一点恐慌,多一点底气;少一点漂泊,多一点安定;少一点虚无,多一点实在。那时我们回望,会发现自己早已悄悄长出了新的羽翼,可以从容面对风雨,也可以坚定走向光亮。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樊登著《可复制的领导力》,中信出版社2017年出版。此书不仅讲领导力,也揭示了如何通过学习和思考养成稳定的自我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