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毛泽东过春节,从来不虚度
2025-08-21

真正不虚度时光的人,往往心里有火,脚下有路。

人们读毛泽东过春节的故事时,总会心生震动。别人过年,是烟火团圆、吃喝玩乐;他过年,是办夜校、写文章、建学会、发动群众。表面上,他没有好好休息,实际上,他是在把节日变成人生的刻度,让每一次年轮都刻下奋斗的痕迹。春节,不只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更是一个人检点自身、确定方向的节点。毛泽东之所以被人记住,不在于他天生比别人聪明,而在于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在每一个节点上都笃定前行。这种精神,才是文章背后真正要点亮人心的火种。

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在别人还迷茫、还徘徊的时候,他已经想着如何让更多工人能识字能学习。那时,他写的招生广告里说“免费听课,还发讲义”,这是对人性的洞察,是把知识的门槛放低,是让群众觉得温暖。他没有说空话,而是用最实在的办法去行动。那一份真切,仿佛让人听见了夜晚灯下,年轻人翻书写字的沙沙声。这个声音,像极了种子破壳的声音。

后来,他二十七岁参与驱张运动,亲眼见到请愿被拒,亲身感受到政治的冰冷。他没有止步,而是明白了靠嘴皮子请愿不行,要靠群众自己站起来。于是,他一边写文章,一边发动舆论,一边组织游行,把力量聚在一起。那时的他,还不是什么领袖,只是一个青年,却已经有了为天下人呼喊的勇气。这种勇气,不是读几本书就能有的,而是在一次次挫折和冷板凳中磨炼出来的。

再后来,二十八岁,他意识到仅靠舆论还不够,必须有信仰、有制度、有组织。他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开始把个人的追求与民族的命运、人民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于是,他动员家人一起投身革命,他劝弟弟妹妹时说,“国乱民不安生,要舍家为国,舍己为民”。这是多么沉重而清醒的话语。换做常人,或许只会抱怨生活艰难;他却看见了根源,把小家的困苦放到大国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一刻,他的心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心,而是逐渐扩展为一个时代的心。

走到井冈山,他已经三十六岁,真正成为一支队伍的领导。大年三十遭遇敌军追击,他没有选择退避,而是摆下伏击阵,亲自提枪冲锋。那是背水一战的局面,红军若败,几乎就没有未来。他带头冲锋,不是因为不知道危险,而是因为明白只有自己先冲,队伍才敢拼。这种担当,是领袖气质的真正起点。而战斗结束后,他没有忘记百姓。他命人留下借条,后来又按借条多还给百姓现洋。百姓震惊:原来世上真的有军队说话算数。那一刻,群众心里的天平倒向了红军。人心,比枪炮更有力量。

把这些碎片串起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清晰的轨迹:从个人成长,到社会改造,再到人民奋斗。他不是一开始就伟大,而是一步步成长,一次次顿悟。他的春节,不是吃喝玩乐的空白,而是人生的加速器。每一次春节,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一次都在提醒他,要比去年更进一步,要在时间的年轮上留下更深的刻痕。

我们读到这里,也会问自己:我们呢?我们是否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们为什么常常觉得日子空虚,觉得时间流走得快?其实,不是时间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没有给时间赋予方向。毛泽东年轻时的方向,是成长;社会毒打之后的方向,是改造;确立信仰后的方向,是为人民。他的每一步都紧紧扣住一个核心的追求,所以他不会迷茫,不会虚度。

而我们普通人,也不需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静下心来,认清一个当下最重要的目标。可能是学习一门技能,可能是照顾好家庭,可能是锻炼好身体。只要确定一个能点燃自己心火的方向,每一天都会充满动力。时间就像河流,漫无目的的人会被冲走,有方向的人才能顺流而下,抵达想去的远方。

所谓修行,其实不是脱离生活,而是让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成为修行。春节是一个节点,但真正的修行,是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活成不虚度。读书是修行,劳动是修行,陪伴家人是修行,帮助他人是修行。只要知道自己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努力,那么每天都能成为生命的丰收。

所以,这篇文章写给今天的我们,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叹伟人,而是为了提醒我们:认清自己想要什么,就是点亮人生心灯的第一步。当心灯亮起时,你会发现时间不再空虚,生活不再无聊,你的脚步会更坚定,你的心也会更安定。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活一世,不是为了消磨,而是为了成就。愿你在每一个春节,每一个清晨,每一个日常里,都能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然后用心去做,用力去走,不虚度,不蹉跎。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本书收录了毛泽东早期的重要文章和演讲,可以直观体会他思想的成长脉络,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他“只争朝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