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张照片,记下不敢忘的这三年
2025-08-21
日子最怕忘记,忘记就会让痛苦和希望一起消散。
那一百张照片,像是一面面镜子,把过去三年漫长又短促的时光照了出来。有人戴着口罩沉默前行,有人举着手机在窗台上呼吸新鲜空气,有人推着满满的蔬菜去分发,也有人在方舱医院里抬头仰望那片灯火通明的天花板。无论是封城的武汉,还是被围合的上海;无论是边境的小城,还是广阔的乡村,这些画面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段无法磨灭的岁月。那是一段痛苦的岁月,也是一次灵魂的考验。它让我们看见人性的坚韧,也让我们明白生命的脆弱。如今,当一切慢慢归于常态,我们再回头看时,才知道这三年其实是一场关于“活着”的深刻修行。
这一百张照片,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是心灵的印痕。每一张里都有具体的人:医护在黑夜里剪去长发奔赴前线,居民在冷风里排队核酸,老人独自卧病在急诊,孩子在口罩下学会配合张开嘴巴。它们都没有宏大的辞藻,却有最直接的力量。那一幕幕,无声地提醒着我们,所谓大时代的波澜,不过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泪水和呼吸交织而成。正因如此,作者要把这些影像汇聚成册,是为了不让遗忘覆盖过去,也是为了给未来留下凭证。因为遗忘太容易,而记住太难。但唯有记住,我们才能继续往前走,不再重复同样的痛。
延续这样的思绪,我们该去追问:这三年到底教给我们什么?恐惧、隔离、失落,它们当然存在,但在深处闪烁的,却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扶持的微光。志愿者在楼道间奔走,邻居把剩下的药放在门上,陌生人递来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这些点滴像是冬天里的火种。它们告诉我们,在灾难里,最重要的不是财富,不是地位,而是最普通的善意和陪伴。疫情让世界放慢了脚步,我们不得不一次次直面孤独和无力,但也因此,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彼此的重量。三年的时间,像一场长途跋涉,身边有人的相互支撑才让我们走得更远。
直到此刻,我才真正顿悟:这一百张照片,不只是对过去的凝视,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召唤。因为照片不会说话,却在无声中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在哪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在口罩遮蔽的日子里,我们发现最平常的事情——出门呼吸空气,走在街头买菜,和亲人拥抱一次——都变得无比珍贵。活着本就是一件需要感恩的事。那些困在方舱里的日子,那些隔着屏幕的相见,那些在窗口探头眺望的眼神,都让我们懂得:生命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一份时时可能失去的礼物。疫情的终结,不等于苦难的消失,但它给了我们一次重新认识生活的契机。
更重要的是,这些影像在提醒我们:不要再轻易浪费时间。三年时间,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机会,有人甚至失去了亲人。三年的代价,换来了一个明白——人生的长短无法由我们决定,但人生的厚度却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说以前我们总是盲目奔跑,现在我们应该学会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去认真对待一顿饭,认真走好一次路,认真和亲人说一句话。这就是修行,不是出离世间,而是更加热切地活在世间。
写到这里,我明白文章想回答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要在当下把这些影像重新展示?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集体记忆,需要在一场大风大浪后,彼此确认“我们走过来了”。这个确认,不是轻飘飘的庆祝,而是一种庄重的告别。方舱关门了,健康码消失了,核酸亭拆除了,很多人会很快遗忘,但我们必须在心里留下一份纪念。纪念那些逝去的人,纪念那些孤独的夜,纪念那些无名的守护者。因为只有纪念,才会生出真正的敬畏,也才会让我们珍惜今天的自由。
当下的意义,正是从这里生出来的。走过这三年,我们更该学会柔软和坚韧并存。柔软是看见别人时的同理,坚韧是面对未来时的勇气。三年的照片,是一部无声的经书,它告诉我们:修行不在远方,就在呼吸之间,就在抬眼之间,就在每一个普通日子的坚持里。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记得这段经历,我们就不会轻易动摇。
所以,当新年的钟声再次敲响,愿我们带着这些记忆前行。愿我们在看似平凡的一天里,依然怀着感恩,依然心怀热烈。愿我们知道,能够自由地走在街头,就是最大的幸福;能够健康地陪伴亲人,就是最深的安宁。岁月流转,照片会泛黄,但记忆会成为灯火,照亮我们走过的路。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方方《武汉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这本书以日记体的方式,记录了武汉封城期间的所见所感,是疫情三年中最具争议却也最真实的个人书写之一,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理解那段岁月的复杂与沉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