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023,去做难一点的事情
2025-08-21

想要活得更有劲头,就要敢去做难一点的事。

人总是习惯停留在舒舒服服的角落里,不愿意走出去。因为轻松,意味着没有风险,没有挑战,也不用承担失败的痛苦。但也正因为轻松,一个人很容易被困在原地,岁月走远,自己却没有走远。文章里说到,成长的真正过程,是不断把那些原本困难的事,慢慢变成简单的事。这句话乍一听平常,可细细琢磨,便如当头棒喝:原来人生最真实的进步,不是别人给的奖励,不是偶然的好运,而是自己一次次选择直面难处,让大脑、身体、心智,都在这种不适应里,重新生长。作者借春节开篇,提醒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尝试养成一个新习惯——每天都去做一点点难的事。这一份提醒,本质上不是鸡汤,而是极为朴素的修行观:不躲避磨砺,不拒绝挑战,把困难当作自我重塑的器具。

细看文章,它从思考能力谈起。很多人抱怨自己脑子生锈,读不进书,想不出点子。答案其实很直接:去读难一点的书,去看复杂一些的文章,让大脑习惯动起来。大脑的本质是一部依赖输入的机器,你喂给它水分,它就会松散无力,你喂给它坚硬的谷粒,它就会努力消化,直到能稳稳咀嚼。这不是玄学,而是生理规律。大脑的建模能力在年轻时最旺盛,可即便年纪渐长,它依然保持塑性,只要你不断训练,它仍然会适应。文章在这里点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一个人之所以固执、顽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老了,而是因为他再也没有愿意去面对“难”的心了。他放弃了挑战,于是世界在他心里逐渐凝固。

承接着,文章举出锻炼的比喻。身体的成长过程,和大脑一模一样:逼迫它一点点去适应更强的刺激。跑步从十分钟到二十分钟,从二十分钟到一小时;力量训练从最轻的重量,到逐渐加码。身体只有在“不适应—适应—再不适应”的循环里,才会变得更强健。若是一直沉溺在舒服里,就会逐渐衰退,甚至带来病痛。作者提到久坐的危害、间歇性禁食、零食运动,这些都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困境:表面上看,舒服、轻松、不费力,实则暗暗蚕食身体的机能。只有创造一些“麻烦”,让身体不得不觉醒,才是健康之道。换句话说,困境和挑战,其实就是生命真正的保养品。

读到这里,顿悟之感便渐渐升起。原来“做难一点的事”,并不是要我们拼命折腾,而是提醒我们:唯有挑战,才能保持清醒;唯有困难,才能激发潜能。文章中区分了两种人:一种人学了方法却总嫌麻烦,遇到障碍就退回老路;另一种人则愿意尝试,愿意调整,愿意复盘。两者的差别,不是智商,不是天分,而是愿不愿意迈出那一步——去试试看,去啃下那块难啃的骨头。这才是优秀和普通的真正分水岭。做难事的人,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最后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很远,把过去的自己甩在了身后。

如果把这份智慧放到修行的语境来看,就会发现它与道家的“以苦为乐”、禅宗的“参透关隘”,其实异曲同工。修行不是逃避世界,而是用世界的每一份难处来淬炼心性。大脑的锻炼,身体的挑战,工作里的难题,生活中的不顺,这些都是关隘。人若一味追求舒服,便如同在静水里泡着,时间久了,水会变冷,身体会僵硬,心也会腐败。唯有不断激起涟漪,甚至掀起风浪,生命才会真正流动起来。文章最后提醒我们,要找到“最小成果”,每天都坚持一点点,不必求快,但要求稳。这其实是修行的节奏:点滴积累,日日磨炼,看似缓慢,却稳稳地推动自己向前。

明白了这一层道理,就会懂得:所谓成长,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日复一日的小难事。每天都做一点点困难的事,哪怕只是读一页不易的书,走一段额外的路,尝试一项陌生的技能。只要坚持,困难终会变得简单,简单又会催生新的困难。这样的循环,便是生命的修炼。新的一年,若能记住一个最朴素的方向,那便是:不要总待在舒服的角落里,去做一点点难的事。只要心里常常提醒自己“难一点”,就不会迷失。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比昨天更清醒,比过去更坚韧,比从前更辽阔。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作者查尔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中信出版社2012年出版。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习惯的形成机制,尤其强调通过小而持续的改变,逐渐重塑行为与思维,与“每天做难一点的事”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