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恐婚恐育时代,这对夫妻竟10年生6个娃!很多人骂着点开他们的故事,却流泪点赞
2025-08-21

幸福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你心里能生出多少爱。

在一个恐婚恐育的时代,很多人提起孩子就摇头,提起养育就叹息,觉得婚姻是负担,觉得孩子是枷锁。我们看见社会数据:人口负增长,生育率极低,年轻人对婚育心怀恐惧。可是与此同时,台湾有一对夫妻,在十年里迎来了六个孩子。他们的家不算富裕,房间里也很拥挤,但孩子们眼中闪着光,兄弟姐妹之间亲密无间,父母的辛劳被温柔化解成温暖的日常。很多人骂着点开他们的故事,最后却忍不住泪流满面,心里升起久违的柔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和幸福原来并不是统一的标准,而是可以在简单的生活中自我创造。

细细看,他们的日子并不轻松。母亲诗薇,一个人要做饭、辅导作业、哄娃、调解矛盾,她身兼数职,是保姆、老师、司机、心理师。但她的态度很特别,从来不以抱怨为主,而是把琐碎看作教育的机会。她让孩子们分工做家务,不是单纯减轻负担,而是教会他们责任感与合作心。孩子四岁开始就能通过做家务赚零花钱,既有参与感,也学会了珍惜。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们表达感谢,每个人说出今天最想谢的人。于是孩子们自然学会把爱说出口,学会看见别人对自己的好。这种氛围,不是刻意营造,而是润物无声的日常。外人看,是喧闹与辛苦;家人看,是丰盛与圆满。

这样的故事容易让人产生顿悟:原来恐惧并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因为我们心里没有准备好爱。害怕婚姻,害怕育儿,本质上是害怕付出后得不到回报,害怕辛苦里没有意义。但诗薇的经历说明,当你愿意把爱当作种子去播撒,孩子就会长成光亮的存在,爱也会反哺你。她自己曾经缺乏母亲的照顾,但在奶妈的爱里得到力量,于是她更懂得在下一代身上传递无条件的拥抱。哪怕第三个孩子不幸早逝,她依然没有因此封闭,而是把对生命的敬畏化成对每一个新生命的感恩。每个孩子的到来,对她而言都不是额外的压力,而是上天的恩赐。她甚至用“温柔生产”的方式,邀请全家人一起迎接小生命,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参与到爱的流动。

到了这里,我们能明白文章在当下出现的原因。它不是鼓励人人去多生,而是要回答一个更深的问题:怎样面对生命?怎样面对爱?在现代社会,幸福被包装成房子、车子、名校、资源的总和,人们习惯用条件衡量生育的可能。但诗薇一家用生活告诉我们,幸福的根基是爱的关系。当孩子能表达感谢,当兄弟姐妹能互相支持,当父母能在疲惫中依旧温柔,那怕空间拥挤、物质有限,依旧能过得丰盈。幸福不是别人眼中的公平,而是心中有无尽的爱可以分享。这个时代或许会继续少子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一种新的态度:不要害怕生命,勇敢去爱,也勇敢去相信。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合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出版。这本书以对话形式探讨自我、关系和爱的课题,能帮助人看见家庭与生命中真正的自由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