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战赚了1450亿,恐怖的王传福
2025-08-21

财富不是目的,勇敢才是根本。

王传福的故事,一眼望去是关于钱、关于权、关于比亚迪如何一战赚到1450亿的传奇。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财富只是果,而真正的根在于一颗敢走独木桥的心。若只看数字,会觉得这是冷冰冰的商业史;若把它放回时间与人心中,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关于苦难、选择、忍耐和突围的修行课。为什么要在今天写下这样的故事?因为它回答了一个藏在每个人心里的问题:面对命运的逼仄,你要不要相信自己能闯出一条新的路?

少年时的王传福,是在苦难里长大的。父母早逝,家境清贫,本该辍学打工的他,被哥哥和嫂子托起,才有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别人帮你,你能做的就是拼命不辜负。于是他夜夜挑灯,日日钻研,终于从无为二中走进重点大学。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一份“必须走下去”的倔强,会成为他日后穿越风浪的底气。命运很早就让他看清一个事实:没有退路的时候,人反而能逼出最真实的勇气。

走入社会,他得到了体制内的稳定,成了研究院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换作多数人,铁饭碗就是终点。但他看见了南方市场的滚烫,看见了电池产业的缝隙,看见了日本退场留下的空白。他明白,肥肉放在眼前,若不敢咬下去,迟早只能看别人分食。他辞掉令人艳羡的职位,下海创业,在小小的冶金大院里起步。没有钱,就用亲戚朋友的借款;没有全套机器,就靠人工加夹具来替代。比亚迪的第一条生产线,不是靠豪华设备,而是靠一群人手工磨出来的。当别人笑他土时,他心里清楚,能省下的就是优势。几年后,他真的靠低成本和稳定质量拿下全球40%的市场,成为电池大王。

若说电池是他第一次翻山越岭,那么造车就是他选择独木桥的时刻。所有人都反对:投资人要抛股,高管背地摇头,资本市场甚至用暴跌来警告他。可他没有回头。他说“汽车不过是一堆钢铁”,就像多年前他对待电池一样,认定了就去做。那是最孤独的选择,可恰恰因为孤独,才显得分量十足。他知道自己要的是未来,而不是眼前的安稳。正因这份执拗,比亚迪才有了后来超越特斯拉的销量。

然而勇敢不是一条直路。急速扩张带来的危机让他跌落,销量不达预期,利润暴跌,股价腰斩。批评如潮水般涌来,他不得不放下骄傲,承认过去只顾规模而忽视质量的错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还能正视自己。他收缩业务,重整组织,开始市场化分拆,也重新让供应商走进体系。那些年,比亚迪不再是神话,而是被嘲笑,被唱衰,被怀疑。但就是在这一段最难熬的时间,他沉淀了新的技术,养成了新的耐心。等到刀片电池、DM-i混动、e平台等一个个“鱼”从鱼池里跳出来,比亚迪已经不是那个靠模仿的厂子,而是真正有底气的创造者。

顿悟就在这里:财富不会一直眷顾某个人,市场也不会永远奖励某种模式,唯一不会过时的,是你对未来的信心和持续行动的力量。王传福说,做比亚迪就像走独木桥。桥窄、桥险、桥下是深渊,但你必须下定决心,勇往直前,不然你永远只能停在原地。对于他来说,1450亿的财富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他敢把比亚迪的高端品牌放到百万级市场,就是再一次走上新的独木桥。

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故事的意义不在于模仿他的财富,而在于体悟他的勇气。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独木桥”的时刻:要不要换一份更难的工作,要不要坚持一个没人理解的选择,要不要忍受孤独去追逐看似遥远的梦想。大多数时候,恐惧会让我们停下脚步,觉得风险太大。但若你真心愿意往前走,你就会发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只有你迈出去,才有可能成真。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比亚迪之父王传福》(郑祥琥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这是一本完整梳理王传福与比亚迪发展历程的作品,从创业到跨界,从危机到突围,展现了他在商业与人生选择上的坚持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