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人生过半,我才开始学习爱自己
2025-08-21

人到半生才懂,爱自己才是最大的靠山。

走过人生的前半程,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弄丢了。有人丢在了父母的期待里,有人丢在了伴侣的冷漠里,有人丢在了讨好别人的习惯里。直到有一天,一个很小的瞬间——一件衣服、一顿饭、一句话——会像闪电般照亮心底,让人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没有真正活过。文章里那位作者,因为一次买牛肉的小坚持,第一次体会到“爱自己”的感觉。这个经历看似微不足道,却触及了许多人心底最深的痛点。因为在现实生活里,多少人习惯了把自己放在最后,以至于忘记了“我”也值得被善待。

往前回望,很多人的“迷失”其实有迹可循。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其中最顽固的一环。有人在父母的控制中长大,习惯了顺从与恐惧,从未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人在兄弟姐妹的比较里成长,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值得被爱;有人在父母的抱怨和情绪勒索中长大,被迫成为“听众”和“陪伴者”,却从未得到真正的关怀。这样的孩子,往往早早地学会了压抑,学会了讨好,学会了牺牲自我去换取脆弱的安全感。时间久了,甚至以为这就是爱。等到进入婚姻,进入职场,进入社会时,他们继续沿用这种模式,把自己的需求一再推后,把别人的情绪放在第一位。表面看似懂事懂理,实则早已失去自我。

可人生的苦恼,往往正是从“不知道如何爱自己”开始的。你一再隐忍,别人就一再忽视;你一再退让,别人就一再索取。久而久之,心里压抑的委屈成了暗涌的河流,看似平静,实则翻滚。文章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母亲的操控和伴侣的冷漠中,一次次否定自己,直到终于在心理学和写作中找到出口。这个过程,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代代人共同的困境缩影。因为太多家庭教会孩子顺从,却没教会孩子自爱;太多教育强调成就,却忽视了心灵的安放。于是,半生已过,才不得不重新学习最简单的课题——如何好好对待自己。

真正的顿悟,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从一件件小事里生出来的。比如敢于在餐桌上坚持买一份自己想吃的牛肉,比如不再委屈地退换一件不合心意的衣服,比如允许自己偶尔懒散,不再把“完美”当作枷锁。这些微小的改变,像是找回了被遗忘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那是曾经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的自己。过去我们习惯把这个孩子关起来,忽视他的哭泣。如今,当我们重新看见他,温柔地拥抱他时,才算真正开始了与自己的和解。

这才是“爱自己”的真正含义:不是自私,而是自知;不是拒绝他人,而是允许自己。爱自己,就是承认自己有权利开心,有权利选择,有权利不完美。爱自己,就是敢于对别人说“不”,也敢于对自己说“可以”。爱自己,就是在孤独时不慌乱,在人群中不迷失。这样的爱,才能生出力量。文章作者提到,她通过写作和直播逐渐找回自信,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当她敢于把心声写出来,被世界看见,她也在一次次确认:原来自己值得被倾听,值得被尊重。写作与表达,就像是为自己搭建了一座桥,让内心与外界重新联通。

到这里,我们会明白,这篇文章之所以要在此刻被写出并被传播,不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社会的共鸣。因为在快节奏、压力大的当下,很多人都在牺牲自己来维系表面的稳定:有人为家庭压抑梦想,有人为工作放弃健康,有人为关系抹杀意愿。而这种牺牲,表面看似忍耐,长远却是消耗。爱自己,反而不是破坏,而是根基。唯有学会爱自己,一个人才有余力去爱别人。就像树木要先扎根才能开花,河流要先有水才能滋养土地。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所谓的付出和奉献终会枯竭。

爱自己,也是一种修行。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复一日的练习。练习觉察情绪,练习表达需求,练习善待身体,练习肯定自己。或许刚开始很难,甚至会觉得别扭,但只要一点点坚持,就会发现心里慢慢长出力量。这份力量,不是为了对抗别人,而是为了在风雨来临时,能安稳地站住。爱自己,是一种柔软的力量,也是最坚固的底气。

愿我们在人生过半时,不是才开始,而是终于开始。哪怕迟了,也要走这一步。因为这一步,不仅改变余生,也会让我们重新与自己相遇。那时候,你会发现,原来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是否认可,而是自己是否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渴望,接纳自己的局限,也接纳自己的光亮。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武志红《学会爱自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出版。这本书以心理学视角深入剖析自我关系,帮助读者理解“自爱”的本质与实践方式,非常契合本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