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梁建章:中国灰犀牛来了!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这场危机意味着什么?如何解决?
2025-08-21

孩子少了,老人多了,这就是中国正在面对的最大考验。

当我们在热闹的春节里,听见长辈的催促声,觉得尴尬甚至有些无奈时,背后其实隐藏着整个国家的焦虑:人口不再增长,生育率急速下滑。梁建章的文章像一记警钟,把这个“灰犀牛”推到我们眼前。人口问题看似宏大遥远,但它绝不是高楼上的理论,而是饭桌上的对话,是钱包里的支出,是一个年轻人敢不敢生孩子、愿不愿意养孩子的真切挣扎。一个国家的人口曲线,就是千千万万个家庭选择的总和。为什么此时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因为数据已摆在那里:出生人口跌破千万,生育率不足1.1,养老压力陡然上升,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活力将被直接改写。文章呼吁,不仅要看见危机,更要想办法解局。对普通人来说,理解这背后的道与术,能让我们在困境中少一点迷惘,多一份清醒。

这篇文章承载的核心问题是:人口负增长意味着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又能怎样解决?首先,负增长的事实不可逆转。过去几年,哪怕全面放开二胎、三胎,出生人口还是从1883万跌到956万,几乎腰斩。这不是一时的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育成本高、房价高、养育压力大,尤其是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之间要付出的代价极大。其次,人口减少不仅是数量的减少,更是结构的老化。年轻人少了,创新力、消费力、劳动力都会减弱,经济的活水会渐渐变得稀薄。就像日本走过的道路,中国可能会走得更快、更急、更痛。文章点出关键:必须把女性友好和生育友好当作整个社会的共识。因为决定一个家庭要不要孩子的,往往不是“想不想”,而是“敢不敢”。如果一个女性生了孩子就意味着职业停滞两三年,那她怎么可能有信心?如果一个家庭没有托儿所、没有补贴,光是奶粉和房租就压得透不过气,他们又怎么敢说“要二胎”?

顿悟的地方正在于此:人口危机并不是自然的命数,而是制度与文化共同塑造的结果。如果说出生率下滑是一条河流,那河床是社会结构,水流是家庭选择。要让河水回流,就必须疏通河道。瑞典、冰岛的例子说明了一个事实:高福利、高平权、高生育率并不矛盾。当国家愿意拿出GDP的2%甚至3%去支持家庭,当男性和女性都能平等分担产假,当托儿机构遍地可见,女性的职业和家庭不再对立,年轻人的未来也不再只剩下负担。文章提出的六点建议,看似政策讨论,实则是修行的比喻:用实际行动减轻人的焦虑,让人敢于选择生育。补贴是让家庭看到希望,平等产假是让女性不再孤单,托儿所是给父母喘息的空间,教育改革是减少孩子成长的内卷负担。每一步,都是把“不敢”变成“敢”,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修行里说,世间苦是必然,但若能分担苦,便有人愿意走下去。人口问题正是如此。

明理之后,我们需要看见更深的层面:文章并不只是谈人口,而是提醒我们每个人都与大势相连。人口负增长,不只是经济学上的危机,更是生活方式的危机,是社会价值观的危机。我们害怕养不起孩子,其实也是在害怕失去自由,害怕失去未来。若要真正走出困境,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共识:养育孩子不是一户家庭的孤军奋战,而是全社会的共同承担。当这种共识成型,人们对未来才会重拾信心。修行者看待世事,总是提醒自己:困境不是绝路,危机也是转机。人口的灰犀牛已经在路上,但它冲过来时,我们能选择迎击,而不是逃避。一个家庭的选择,也许微小;但无数家庭的选择,便是一个国家的方向。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人口大逆转:全球人口危机下的未来战略》,作者达雷尔·布里克(Darrell Bricker)、约翰·伊比森(John Ibbitson),中信出版社2020年出版。本书以全球视角剖析低生育率和人口萎缩的趋势,对比不同国家的政策经验,与当下中国的人口问题有深刻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