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中国奇谭》证明了一件事:允许动物成精,大有必要
2025-08-21
人心需要妖怪,才能记起自己也是天地之间的一份子。
当《中国奇谭》刷屏时,很多人说它让自己久违地感到亲切。因为那些成精的小妖怪,那些不合时宜的鹅、狼与狐,竟比现实里许多面孔更真实。过去几十年,我们习惯了干净整齐的叙事,习惯了去掉模糊地带,只留下正与邪、黑与白。但心底却始终觉得空,觉得少了什么。原来少的就是这些精怪——那些既不是人类,却能映照人心的存在。它们让我们明白:生命的复杂,不能用一种声音来解释;社会的荒谬,不能只靠人类的故事来揭示。正因如此,当妖怪在动画里重新发声时,人们才会一边笑一边哭,一边感到陌生又一边觉得熟悉。
细细看,《中国奇谭》里几篇小故事无不是在追问“我是谁”。小妖怪想挣脱平庸,鹅鹅鹅里的人物无处可逃,林林里的人与狼互相为难。其实每一个角色都像我们。小妖怪拼命讨好上级,执行荒谬的命令,却依旧被抛弃,这与多少社畜的日常别无二致。村人嘴里那句“管那么多干嘛”,更像极了现代人面对制度与荒唐时的自我麻醉。鹅鹅鹅里没有结局,只有虚幻的吞吐,仿佛在说人生常常没有答案,很多努力最终都化作空。林林里的人与狼无法相容,不是因为谁更恶,而是因为族群、习俗、资源的冲突,映照的正是当代社会里身份与认同的紧张。这些故事表面是妖怪传奇,骨子里却是人类自己的命运写照。
当我们看到小猪妖在最关键时刻喊出心底的正义,那一瞬间其实在照见自己:原来勇敢不是宏大的行为,而是敢于发出一声呐喊。可是更多的人,或许终其一生只是背景板,是那一群没有台词的小妖精,被裹挟、被消耗,最后连名字都留不下。动画的力量,就在于它敢于把这种无名的命运描摹出来。它告诉我们,最可怕的不是强大的敌人,而是那些盲目执行荒谬任务的小人物,是那些在荒唐面前习惯低头的人心。一个民族如果忘了对荒谬保持敏感,忘了让心里保留妖怪的目光,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说到底,这篇文章之所以在当下被写出,是为了回答一个时代的焦虑。我们常常被提醒要文化自信,却又常常忘了文化的根在哪里。中国的根,不只是辉煌的王朝与正统的圣贤,还有那些散落在民间、写在山川河流里的精怪传说。它们让孩子懂得敬畏,让成年人记得人性。禁止妖怪的年代,作品只剩下僵硬的说教;允许动物成精的今天,观众才会感到心灵的松动。妖怪并不是虚妄,它们是我们的另一面,是潜藏的欲望、压抑的情绪、未说出口的真话。正是因为妖怪的存在,人类的故事才更立体。
所以,当我们在屏幕前看见小妖精的挣扎、鹅的荒诞、狼的悲歌,不要急着给它们贴上寓言的标签。它们不是符号,而是提醒。提醒我们别忘了生活中有不合理的命令,要敢于质疑;提醒我们别忘了人生的无常,不必执着于答案;提醒我们别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与冲突,都需要智慧来面对。允许动物成精,其实就是允许我们心里的真相现身。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史》,作者鲁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志怪传统的源流与发展,能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奇谭》背后深厚的文化根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