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2023年的关键,是重建生活、事业和关系
2025-08-21
生活被打碎了,就要学会重新拼起。
这是俞敏洪在那篇文字里最想告诉我们的,也是每个走过疫情、跌宕三年的人必须面对的事实。所谓“重建”,不是喊口号,而是重新安顿好生活、事业与关系,把支离破碎的部分一一拾起,再度拼凑成能支撑我们前行的样子。若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说这些话,是因为三年封控的阴影刚刚散去,每个人心里都还残留着空虚和茫然,而此刻最需要的,不是逃避,不是幻想,而是重建。
重建的第一步,是直面那场风暴留下的废墟。我们曾习惯了核酸、封控、隔离,习惯了受限的空间和重复的日子,直到突然被推到一个“自由”的境地,反而不知如何举步。信心,才是重新上路的根本。它不是虚幻的自我安慰,而是像夜空的北斗星一样,给人定位,让人知晓方向。信心意味着承认困境的存在,却仍愿意跨出第一步;意味着知道风险的残酷,却依然相信努力能开出花朵。信心是根,行动是枝,未来的希望才会在其间长出叶子。
从生活来说,重建是让秩序回归。过去三年,我们多半被动地接受安排,今天能走到哪里,不是自己决定,而是由通知决定。现在不同了,生活的选择权逐渐回到自己手中。是继续颓废,还是重新规划自己的作息、饮食、读书、旅行?生活的意义从来不在豪华和声势,而在于你是否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只要你愿意把日子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哪怕是流浪,哪怕是读一本旧书,哪怕是创业的起点,都是重建的开始。
从事业来说,重建是让节奏回归。太多时候,我们把事业想象得过于庞大,好像只有做到阿里腾讯,才算事业。但事业其实就在眼前,是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把爱好与长久结合,把责任与心愿合一,就能走在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上。读书的就读好书,工作的就做好事,带团队的就真心带人。事业不是凭空的诗和远方,而是从手上的一件小事中,慢慢走出来的诗意。
从关系来说,重建是让信任回归。三年的磨合,有人关系更亲近,也有人彻底决裂。亲子、夫妻、同事、上下级,都在考验中暴露出脆弱的一面。可是,人终究是社会动物,若缺少信任,生活会如地狱;若能彼此信任,哪怕环境艰难,也能心安如常。要让关系回归,就要从自己开始:少一些心机,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冷漠,多一些问候。和谐关系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从我们心中点起的温暖,延伸到对方的心里。
在这一路重建的过程中,会有顿悟。顿悟在于发现,困境和挑战并不会自动消失,能真正改变生活的,只有自己。梳理现状,承认责任,勇敢说“不”,设立目标,唤醒热情——这些不是大道理,而是具体的、每日都能实践的功课。它们像一盏盏小灯,照亮前行的脚步。你若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你若每天坚持早睡早起,你若每天在工作中认真完成任务,长年累月累积下来,生命就会慢慢不同。困境也因此失去了控制力,它不能再决定你的人生节奏。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更坦然地看待未来。重建不是一次性的修补,而是一生的修行。生活平淡却有趣,事业艰难却有光,关系复杂却有温情,这才是真正的发展。发展不是财富的累积,而是心态的丰盈;不是外物的堆叠,而是心灵的安稳。岁月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人生不会永远顺水顺风。只有当你愿意在风雨中舞蹈,愿意在浪涛里颠簸,才会迎来雨后天晴,才会感受到大海的胸怀。
所以,2023年以及以后的人生,不必惧怕重建。废墟就是新的土地,断裂就是新的缝隙。勇气是武器,信心是依托,希望是灯火。让我们走上这条路,把生活重建,把事业重建,把关系重建,让每一个新的日子都像礼赞一样,属于自己。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活下去的理由》(Matt Haig 著,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这本书讲述作者如何在抑郁与困境中找到生活的力量,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切身的经历,能让人看见在废墟中重建自我的可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