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关心自己飞得高不高,可曾想过父母过得好不好
2025-08-21
父母的老去,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我们在外奔波,盯着远方的高峰,想着飞得更高一些,再高一些,却常常忽略了,家中父母正一天天走向迟暮。文章里的作者,以故乡好友父母的故事为起点,把一代人共同的盲点揭开:我们以为父母总会在那里,以为他们的健康与笑容理所当然,以为有“以后”可以慢慢陪伴,但事实是,人生从不等人,父母的衰老和病痛从来不会为儿女的梦想延缓半分。于是,这篇文字在提醒我们一个核心问题:当你只关心自己飞得高不高时,可曾想过父母过得好不好?
这种提醒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从真实的场景和细节中生出的。好友的父亲,为了照顾病重的妻子,心力交瘁到两次轻生,抢救回来后,身体与精神却每况愈下。那张苍老而沟壑纵横的面孔,曾经笑容明朗,如今却只能勉力挤出一丝勉强的笑。房间里弥漫的药味,蒙尘的书桌,床上挣扎着坐起的母亲,和当年少女们分享梦想的温馨场景形成强烈反差。那一刻,作者泪眼模糊,因为她忽然明白,曾经以温暖接纳她的两位老人,如今也走向了无力与衰败,而自己却远在大洋彼岸,几乎无能为力。这种情境,不只是某个家庭的缩影,它折射出当下无数游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感。
我们这一代人,总是在追逐。读书、工作、奔赴城市、奔赴远方,以为只要不断向上,就能收获值得的生活。于是我们说,自己要拼事业,要拓宽眼界,要给父母更好的物质条件。但讽刺的是,当我们埋头往前赶路时,却忽略了父母最需要的,往往不是钱,也不是远方带回的名声,而是陪伴,是那一句轻轻的“我在”。疾病的突如其来,衰老的不可逆,让我们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父母并不会永远在原地等候,他们的身体、精神乃至心灵,都在日渐脆弱。等到我们醒悟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无数个可以握住的瞬间。
这便是顿悟的时刻。人到中年,开始意识到人生的有限性。曾经我们觉得世界辽阔,父母健在,我们大可放心去远方飞翔。但当母亲深夜打来微信视频,只是说一句“没啥事,就是想看看你”;当父亲把对国际政治的预测寄托在“你可以早点回来”这样带着心机的玩笑里;当父母逐渐需要你教他们如何取药、如何打电话、如何生活时,你才会意识到,他们正悄悄退化为孩子,而你必须承担起角色的互换。从依赖到被依赖,这是生命最自然的轮回。但如果儿女缺席,这个轮回就会变得孤独而冷清。
修行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生命的真相,不是单一的个人成就,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父母之于我们,不仅是生养之恩,更是生命来处的根基。一个人可以去世界尽头旅行,可以在学业与事业上获得成就,但当父母不在了,那份根基便会松动。于是,文章里提到龙应台辞去名利场的教职,回到家乡照顾失智母亲,这并非退缩,而是看穿本质后的选择。她说过,当她终于有时间转身回望时,父亲已经离世,母亲陷入失语。正因为这份痛彻心扉的悔悟,她才在书中写下“人生的聚有定额,人生的散有期程”,提醒世人不要等到来不及才追悔。
明理之处,在于我们如何在当下行动。我们或许无法马上放下所有奔波,但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告诉他们你在;抽空多回家几次,哪怕只是一起吃顿饭;倾听他们的琐碎,哪怕只是重复的抱怨;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小麻烦,哪怕只是一个银行操作。陪伴不是口号,而是一次次实际的出现。我们可以继续飞翔,但别忘了常常回头。父母不需要我们带回世界的壮丽,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安心的眼神,一句笨拙的“你还好吗”。
人生走到尽头,不论你曾飞得多高,取得多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都会归于相同的终点。花会飘零,水会流走,这是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在有限的时间里,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不要让他们在空荡的屋子里,成为“句子外的句号”。而当我们学会停下脚步,不只问自己飞得高不高,也常常问一句:父母过得好不好,我们才算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201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记录了她陪伴失智母亲的过程,以温柔而深切的笔触,反思生命、衰老与亲情,非常契合本文所要传递的智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