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意味着什么?
2025-08-21
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是学会承认“我是谁”。
在广东惠来那个小渔村里,夜校的灯光亮起,坐在课桌前的是一群已经在岁月和劳作里走过大半生的女人。她们白天在工地搬砖,在市场卖菜,在家里带孩子、照顾老人,夜晚才在有限的缝隙里抽出一个小时,学写五个生字。她们的起点很低,有人连笔都没握过,有人第一次写字时手指僵硬得像握锄头。她们想学的愿望也很简单:只希望能在领工资时签上自己的名字,只希望能在厕所门口辨认“男”和“女”,只希望在别人面前不再因为不识字而心慌。学写名字,于是成了她们命运中一场微小却壮烈的反抗。
一个人学会写名字,看似普通,却是对自我存在的一次确认。在过去,她们的身份更多地依附于别人——是谁的女儿、谁的妻子、谁的母亲,甚至有的人连名字都不被叫起,只用家乡称谓代替。而当她们第一次在纸上写出属于自己的名字时,就像在世界上为自己立下一个印记,告诉自己:我不是附属物,我是一个有名字的人。我存在,我可被看见。
可是,学会名字并不是容易的事。很多女人上了一学期,只记住寥寥几个字;很多人要半个小时骑电动车,穿过没有路灯的乡道才能到教室;很多人背着家人的不理解,忍着辛苦坚持。甚至有些人因为家务、因为“拜拜”、因为家庭阻力,渐渐退出。她们的人生太容易被“没有办法”困住。可是正因为这样,那些坚持写字的片刻,才显得更加珍贵。每一个字,都是在沉重生活里挤出来的一点点呼吸。
顿悟在于:当一个人学会写名字,她不只是学会几个符号,而是在重新认识自己。名字是最基本的身份,却也是最容易被剥夺的东西。过去她们在社会里常常被忽视、被遮蔽,觉得自己渺小如尘土,甚至觉得“不识字就像猪一样”。可当她们写出名字时,心里会涌起前所未有的喜悦,好像看见了从未见过的风景。有人偷偷在打疫苗的表格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事后暗暗开心很久;有人终于能自己辨认药名,再不用依赖别人。她们在课堂上互相鼓励,学会写“多”,就能认出“拼多多”;学会写“雨”,就能看懂天气预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却是尊严的种子。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这篇故事为什么值得被写下。它告诉我们:教育不只是年轻时的起跑线,也是任何年纪都能拥有的尊严。名字是最小的开始,却也是最坚固的起点。一个人写下名字,她就告诉世界:我有身份,我有价值,我可以自己签字,我可以自己选择。这不是关于识字多少,而是关于存在的证明。对这些潮汕女人来说,她们用学会写名字,跨过了属于自己的篱笆,看见了篱笆外的草莓。
写名字的意义,最终落在一种安稳和勇敢上。安稳是因为她们知道:无论再晚,都还有机会为自己写下印记。勇敢是因为她们知道:不管生活多重,都能为自己挤出一小片空间,哪怕只是每周三次的夜晚。写名字,就是她们最简朴也最坚决的自由。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名字的故事:人类文明中的姓名与身份》(苏秉琦主编,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这本书梳理了姓名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名字不仅是称呼,更是身份、尊严与文化记忆的载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