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个哲学教授决定去拍短视频
2025-08-21

哲学如果只留在课堂里,就会慢慢失去它真正的力量。

当一位大学教授走出讲台,走向短视频平台,他的行动里藏着深深的疑问:知识要怎样才能真正触摸到人心?文章讲述的是苏德超教授从课堂到短视频的转变,这不是简单的跨界,而是一场自我修行式的探路。他本可以安静地教书、写论文,过着象牙塔里的生活,但他看见了一个更广阔的现实:学生毕业后离开,思想可能也就消散;而屏幕那头的人们,带着焦虑、带着疑惑,却在渴求一丝清明。他于是选择尝试,用最普通的姿态,对着镜头说出“人是目的还是工具”,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一定是180度”,这些看似遥远的话语,却迅速引来二十万粉丝。这说明,表面浮躁的时代,心底仍有无数人渴望思考。

继续往下看,你会发现这背后的逻辑更耐人寻味。短视频不是哲学的天然土壤,它需要节奏、反转、情绪,而哲学常常冷静、抽象、缓慢。可苏德超坚持不用特效,不靠噱头,只把课堂里的思考原样搬出来。起初人们质疑,讥笑他连小学数学都不懂,可正是这种质疑和反差,反而引发了更多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想过迎合,而是守住了哲学的根本——问题。问题本身比答案更有价值,因为它能让人停下脚步,想一想。就像他在广州面对企业家、咨询师、银行代表时,那些人起初怀疑,最终却被吸引,蜂拥而至。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虚无,而是帮助人们在不安里,重新找到心的坐标。战争、疫情、变局,让人们开始追问:赚钱之后呢?世界还能稳定吗?哲学没有直接的答案,但它让人们敢于去提问。

顿悟之处在于:教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人,而成了一座桥梁。桥梁一头是精英的学术殿堂,一头是烟火气的大众生活。他在互联网上遭受过辱骂、举报、威胁,心里也曾隐隐作痛,夜里无端流泪。但他没有退缩,因为他明白,桥梁的价值就是连接。若精英只自说自话,大众也只能在情绪里徘徊,最终可能走向撕裂。而桥梁的存在,是为了让对话发生,让冷静的理性穿透嘈杂的喧嚣。这是修行的本质:承受不理解,依旧愿意表达;面对攻击,依旧不改初心。鲁迅说过,真正的战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哲学教授走向短视频,某种程度上,就是用温和的方式,践行了战士的勇气。

明理之后,我们才会理解,文章不只是讲一个人的跨界故事,而是点出了当下社会的空缺。这个时代有快餐式的娱乐,有碎片化的知识,却太缺乏能让人慢下来、想一想的空间。短视频平台的本质是流量,但教授的坚持告诉我们:即使在流量的洪水中,也可以有一块清净之地。哲学不是教你怎样发财,而是提醒你:发财之后,你是谁?你要去哪里?当一个个真实的人在视频下留言,说自己不再偏激,说自己获得了一点思辨的快乐,这就说明种子已经撒下。或许不会立刻开花,但它会潜在心里,等风起时,就会发芽。修行者看世界,常说要“点亮一盏灯”,苏德超的短视频就是这样的灯。它可能微弱,却能让迷途的人看见前方有路。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作者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中信出版社2004年出版。本书以通俗笔触,将哲学家的思想与日常困境结合,正如苏德超在短视频中所做的一样,给普通人带来思考与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