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罗振宇吴晓波跨年演讲遇冷,超级知识IP落幕?
2025-08-21

真正的知识不是被演讲出来的,而是被活出来的。

曾经,每到跨年之夜,罗振宇、吴晓波这些名字几乎是知识市场的灯塔,人们抢着买门票,守着屏幕等待金句。那时的他们,像是时代的领航者,仿佛只要跟随他们的节奏,就能窥见未来的路径。可如今的境况却截然不同,观众不再为那些铺陈的案例、精心雕琢的段落鼓掌,不再转发刷屏式的金句。时代仿佛在提醒:空洞的言辞和漂亮的修辞,已不足以安放人们的焦虑与希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在疫情三年的磨炼中,人们切切实实体会到生活的不确定,亲身经历了工作断裂、收入锐减、健康隐忧,这些鲜活的体验让他们明白:空中楼阁式的知识,再精致也无法抚平脚下的泥泞。人们开始渴望的不再是抽象的预测和高高在上的鼓舞,而是那些能落在日常的经验,能拿来就用的智慧。他们不需要远方传来的口号,而是渴望和同伴的真诚对话。

然而,也不能简单地否定这些超级知识IP。对部分人来说,他们依旧像夜航船上的灯火,在黑暗中带来一丝安慰。哪怕预言未必准确,哪怕故事未必原创,但至少有人站出来,把世界的碎片整理成可供理解的叙事。在不确定的时代,有些人宁愿抓住这一点微光,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只是这种价值,不再能满足更多人。大众已渐渐懂得,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听过谁的演讲”,而在于“如何用自己的手去实践”。

顿悟在于,我们所追寻的知识,本不在舞台上,而在生活里。一个创业者在账本上的反复试错,一位母亲在柴米油盐中的坚持,一名工人用双手完成的创造,这些都是知识。所谓的演讲者,如果不再亲身体验,只是反复“输入过去的故事”,那么终有一天,语言会枯萎,观众会离去。相反,那些仍在不断“打怪升级”的人,比如罗永浩,他的故事更有吸引力,因为那是血肉之躯和真实汗水换来的经验。真正的知识是鲜活的,它能在人们的困境里生出力量,而不是只在舞台上变成修辞的花朵。

这也许就是文章写下的理由。不是为了宣布某些人的落幕,而是提醒我们:知识的价值在于真诚和实践。观众不再盲目崇拜“造神”的偶像,而是期待看到一个个真实的人如何在泥泞里往前走。知识不该只是售卖的商品,而该是每个人在生活里打磨出的光。我们要学会的,不是追随哪一个演讲者,而是点亮自己的火炬,哪怕微小,也能照亮脚下的路。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真确:我们为什么会误解世界,以及为什么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好》 (汉斯·罗斯林著,湛庐文化出品,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这本书强调用事实和数据看待世界,提醒人们不要被情绪和空洞的叙事所裹挟,是理解当下知识与真相关系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