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体制上班,副业博主,一年变现20万:这6种人,最适合做个人IP赚钱
2025-08-21
要想靠个人IP赚钱,第一步不是做内容,而是换脑子。
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并不复杂:如果你依然用月入五千、一万的思维去琢磨如何年入百万,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因为思维模型的高度,决定了你能否看见更远的目标。粥左罗用一个学生考大学的比喻点醒人心:一个只规划考二本的人,不会意外考上985。这句话扎心,却极其真实。为什么在当下要反复提醒?因为这个时代的机会,往往就在眼前,只是大多数人困在眼下的算术,困在固有的圈子,不敢跳出去看。个人IP成为热词,并不是偶然,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产物。职场不再稳定,副业成为常态,个体必须找到一种能在长期中持续积累的方式。而IP,正是这种方式。它不像一份工作,随时可能被替换,它是长在你身上的资产,积累越久,越不可替代。这是文章要回答的核心:谁适合做IP,为什么要做,做了能带来怎样的改变。
细看作者列举的案例,就会发现路径极其清晰。一个体制内的宝妈,凭着自媒体和社群,三四千粉丝,一年变现二十万。一个科研单位的老师,利用小红书做内容,一年百万收入。而粥左罗自己,从公众号到视频号,再到训练营、课程,逐渐把影响力和变现力结合,构建起完整的模型。这里的逻辑很有意思:粉丝量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价值的交付和粉丝的精准。十万粉丝可能收入寥寥,三千粉丝也能带来几十万变现。这就是“质”与“量”的差别。更深一层,文章强调了算术模型:收入=用户数×客单价。听来简单,却是无数人忽略的真相。要赚一百万,你可以选择一千人付费一千,也可以选择一百人付费一万。路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结果完全不同。文章在这里点出本质:不要盯着流量的虚热,而要思考“转化”的真实。
真正的顿悟在于,个人IP不仅仅是一种赚钱手段,而是一种修行方式。它考验你是否敢直面自己,是否能长期坚持,是否能持续交付价值。有人问:我适合吗?文章的回答很明快: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适合。你有技能,你有经历,你有热爱,你有资源,甚至你长得好看,都可能成为IP的起点。差别在于,你是否能把它外化,是否能让它持续积累。修行里常说,世间无一草一木无用,关键在于心能不能见。个人IP也是如此,没有“能不能”,只有“愿不愿”。有的人想要爆红,一夜成名,最终沦为快闪的泡沫;有的人选择小步慢行,耕耘三年五年,最终收获稳定增长。这背后的道就是“积累”,背后的术就是“模型”。若能明白其中的关系,就不会再被流量的假象所迷惑。
明理之后,我们该看到文章背后的深意。个人IP不是风口上的一阵风,而是个体在现代社会立足的一个根本方式。它让我们跳出只卖时间换钱的困局,让我们把自己的热爱、特长、经历,变成能够长久积累的资产。文章提醒我们:不要用低维的眼光看高维的结果。不要只算眼前几百几千的粉丝,而要想清楚你希望未来三年、五年、十年,你的IP如何成长。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并非一场投机,而是一种长期主义。就像修行,不是靠一次顿悟,而是靠日日行持,靠点滴积累。IP也一样,不是今天涨粉一百,明天就能百万年收,而是你是否愿意在每一篇文章、每一条视频里,认真交付价值。这样走下去,IP就不再只是赚钱的工具,而是你和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一人公司》(Company of One),作者保罗·贾维斯(Paul Jarvis),中信出版社2019年出版。本书探讨了为什么小而稳的个人品牌,比盲目追求规模的企业更具韧性,和“个人IP长期主义”理念高度契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