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濒死后,一个50岁女人的人生下半场
2025-08-21
活过两次生死的人,会比别人更清楚活着的重量。
王青的故事,其实回答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好好活在当下。她的人生两度徘徊在生死边缘,一次是尿毒症的毒素侵入大脑,她在幻觉中看见自己化作大蜘蛛,冷眼俯瞰脆弱的肉身;一次是放弃透析后濒临窒息,用尽力气喊出“去透析”。她都活了下来,又在中年尝尽另一种生死——挚爱丈夫的突然离世。别人眼里,她似乎是坚强、乐观、励志的样板,但她自己却说:“我根本不乐观。”她更清楚痛苦不会结束,灾难不会停止,但正因为如此,她才学会了另一种方式活下去——带着猫、带着记忆、带着未竟的梦想,开着房车走走停停,把眼前的日子过成唯一的答案。
人总在等,等有钱了再去远方,等退休了再去旅行,等不忙了再去拥抱喜欢的人。可王青的生命故事提醒我们,生命并不会给你太多“以后”。小时候的病根,让她从十几岁起就注定要背负与常人不同的命运。换肾、吃药、透析,身体随时可能崩塌,可她却仍旧去旅行,去写稿,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东西。三十多岁时,她还没想过结婚,只是自由地开车去玩;四十岁,她遇到了伴侣,尝到六年最幸福的时光;却在愚人节结婚、五年不到丧夫。死亡从来都不打招呼。她在火葬场目睹骨头碾成粉末的那一刻,心跟着痛到麻木。可是即便如此,她没有彻底沉溺,而是哭过、疯过、唱过,然后继续出发。房车上的灯光、山谷里的风、海边的歌声,都成为了她和过去对话的方式。
顿悟往往不是靠思考,而是靠亲身经历的痛苦换来的。王青说,她不相信苦难会停止,也不觉得明天一定会更好,她只相信宇宙浩渺,人类渺小,悲欢离合不过刹那。这样的信念,让她放下了对未来的执念,转而选择珍惜眼前。她不忌口,不因病自困;她爱运动,跑步、游泳、爬山,尽情消耗生命的活力;她不愿被标签成“病人”,也不愿困在悲伤的身份里。房车之旅,既是对故人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救赎。她把车辆贴上猫的图案,把每次停靠都过成日子的一部分。她说,最好的科幻作品谈的都是三大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的回答是,答案无非就是眼前:我是谁?是能继续写字、继续旅行、继续笑的人。我从哪里来?从一段段痛苦中走来。我到哪里去?去下一个地方,去看下一场风,去写下一个句子。
所以,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不要幻想生命会一直宽厚地等待你。生活不会等你准备好才开始,它已经在进行,灾难、意外、病痛都会随时出现。既然如此,与其等待一个完美的时刻,不如当下就活,把每一口呼吸、每一次笑声、每一段旅程都当成全部。幸福不是宏大的目标,而是你此刻正在经历的这一瞬——开车穿过雪地时的欢呼、爬到山洞顶端时的喘息、在夜里点亮水晶灯唱歌时的孤独与自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时刻,其实比任何长远计划都真实。人生不必乐观,也不必悲观,只要诚实地活着。懂得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计较上,不会让自己陷在“以后”的幻影里。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活下去的理由》(Reasons to Stay Alive),作者马特·海格(Matt Haig),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出版。这本书讲述作者与抑郁症、濒死体验搏斗后重新发现活着意义的过程,与王青的生命态度异曲同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