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新奋斗:行行都在卷,处处都很难,人人都在熬
2025-08-21
再难的日子也能熬出火光。
这句话听上去像是一种安慰,但细细一想,它却是中国人在今天最真实的写照。文章所传递的核心并不是抱怨“卷”与“难”,而是想回答一个问题:在行行都在内卷、处处都不容易、人人都在咬牙坚持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熬?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因为熬不是退让,而是我们在新的奋斗环境里找到的姿态。它提醒人们:在燃烧的机会越来越稀少时,能否安然接受“熬”的常态,并把它熬成生命的力量。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燃的年代。那时候的机会像散落在田野里的种子,随便撒一把都能长成麦穗。胆子大的人,不怕摔跤,不怕试错,轻轻一碰就可能点燃燎原之火。可如今的中国,经济速度渐缓,人口逐渐老龄,外部环境变幻莫测。那种“遍地是黄金”的气氛退去,留下的是“滚石上山”的沉重与坚持。推石头的人知道,松手就会滚落谷底,唯有咬牙坚持,才能在半山腰立住。也正是在这样的宏观大势下,每一个人心里的困惑、无力、流泪,才显得如此有共鸣。有人怀疑努力是否还有用,有人怕跟不上别人步伐,有人为了理想一次次碰壁却不肯服输。这些疑问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
然而,熬并不等于无望。历史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往往不是在“燃”中,而是在“熬”中孕育的。企业家冯仑说过,“所有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在海南淘金的岁月,他们经历的不是一路繁华,而是无数次扛与顶。航天员邓清明,二十多年三次做备份,眼看着战友一次次飞天,自己却始终留在地面。他熬过孤独、失落和无数日复一日的训练,直到五十六岁,终于圆梦。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冯裕才,几十年守着数据库的冷门领域,靠着不足256K内存的老机器日夜运算,带着学生们一轮轮打游击。他熬了数十年,终于在七十八岁,让国产数据库企业冲上科创板。邓清明和冯裕才的熬,不是被动的拖延,而是主动的坚守。他们把漫长的等待当作燃料,让熬变成了一种恒常的奋斗姿态。
这让我们明白,熬的真义并非咬牙忍受,而是心中始终有光。出租司机每天在线十八小时,却说“不挣钱才叫累”;普通创业者在困境中转向直播,依旧寻找新的生机;失聪的青年研发应用,让更多人“看见声音”。这些故事里的人都没有因为卷与难而停下,而是在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定与满足。熬不是生活的例外,而正是生活的本相。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皆需经过一个个熬的过程,才能走向通透。王羲之练字,日日摹写,久而久之熬出千古书法的风骨;曾国藩说“行之有恒”,熬成了一生的坚毅与定力。以恒常的态度做恒常的事业,这才是熬的正解。
所以,当今天的年轻人说“我感觉每天都在熬”,其实正走在另一条成长之路。熬久了,学会了与不确定相处;熬久了,发现困境也能生出意义;熬久了,才知道命运并非冰冷,而是在坚持中逐渐被改写。今天的熬,是为了明天的燃。有人说,奋斗的过程也许会不快乐,但不奋斗一定会痛苦。这就是熬的智慧:不把它当作消耗,而把它当作积蓄。就像春天之前的寒冬,枝叶枯干,却在暗处孕育新芽。
愿每一个正在熬的你,都能在心底轻声对自己说一句:谢谢你还在坚持。因为今天的熬,会成为明天翱翔的底气。哪怕风再大,雨再急,你已经在奔跑的路上。熬不是终点,而是下一个光亮的开始。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刻意练习》(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与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揭示了“长期坚持与方法”如何塑造卓越,正好与“熬”的智慧相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