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海外华人的亲身经历:当我们不再谈论新冠……
2025-08-21
生活总要继续,哪怕经历过最漫长的风暴。
这篇文章讲述了三位海外华人在新加坡、美国、德国的亲身经历,看似是不同的故事,实则回应了同一个疑问:当疫情成为过去,我们如何走向“重新生活”?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因为当下的中国,刚刚跨过与新冠共存的门槛,人们需要借鉴,需要心理的安放,需要一份来自他者经验的光亮。文章承载的“道”,是放下恐惧、接纳变化、回归生活;承载的“术”,是细节上的药物储备、疫苗普及、社区医疗与心理调适。而这一切,都是在提醒:新冠不会是生活的全部,人生从来该有更辽阔的方向。
在新加坡,政府把放开走成了一条不突兀的路。先是严格的清零,接着是全方位的疫苗科普,等到放开时,大多数人已经心理准备充分、疫苗覆盖到位。药物储备及时,社区诊所分流有序,让医疗挤兑不曾出现。那是教科书般的稳妥,不急不躁,渐渐把人心安定下来。美国走的却是另一条路,最初的混乱、老人院的沦陷、口罩与疫苗的争论,都让人心惊。但随着疫苗的普及和CDC不断调整引导,人们逐渐把自我管理放在首位。到后来,感染与否已不再是新闻,生活的节奏重新被拾起。德国则在反复中前行,封锁、宵禁、网课、码的管控,一度让人心情低落。但伴随疫苗推广与政策的反复调整,人们竟在疫情后迎来了一波结婚潮、生育潮,仿佛在用生命的延续回应苦难。三地的故事各有差别,但共同的走向是:从恐惧到接受,从围困到松绑,从谈论疫情到不再以它为中心。
顿悟常在对比中生起。当国内刚刚放开、药店买药一度困难、医院排队人满为患时,看到新加坡的药物分层供应,美国的疫苗责任论,德国的自然衰减与心态调整,我们突然会明白:走向生活的关键,并不在于某个政府措施是否完美,而在于人心是否安定,社会是否找到一种共识。疫情是一场考验,它考的不是我们能否逃避,而是能否学会与不确定共处。有人靠线上问诊安稳下来,有人靠维生素和盐蒸橙子渡过咳嗽的难关,有人靠婚礼与新生找回希望。这些具体的细节,比数字和数据更让人心安。它们告诉我们:熬过去了,就能看到花开。
所以文章真正的智慧在于提醒:不要让疫情定义你的人生。当我们不再谈论新冠,不是因为病毒消失了,而是因为人心学会了与它共处。生活重启,不是恢复原样,而是学会在新的环境里依旧热爱、依旧前行。就像新加坡人重新涌进演唱会,美国人再次徒步山野,德国人走进教堂举办婚礼。那一刻,他们都在说:恐惧不会成为永恒,生命的重心永远是爱、是创造、是希望。
今天的中国也走到了这个关口。我们可能还在咳嗽,可能还在担心复阳,可能还在追问二次感染的概率。但请记得:这只是过渡。未来,疫情会像一场长长的冬季,终将融化成历史的一部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安顿好心,照顾好身边人,学会在不可控中寻找可控,把眼光重新放回生活本身。风暴过后,总要有人种下花苗,总要有人准备归家的行李,总要有人对自己说:可以重新开始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流行病的文化史》(作者:查尔斯·罗森伯格,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这本书梳理了人类社会面对传染病时的心理、文化与制度回应,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从恐惧走向常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