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高峰到来,重读加缪《鼠疫》:关于疫情的认知,我们了解的还是太少了
2025-08-21
生命中最难抵抗的,不是外在的病痛,而是内心的无知与傲慢。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疫情的波澜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惧。人心一慌,就急于寻找救命稻草,药物、偏方、传言,什么都想抓住。可是冷静想想,真正吞噬人的并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人心里的慌乱和无知。加缪在《鼠疫》中写过,愚昧能造成的伤害,不比恶意少。这个道理,如同照镜子一般,提醒我们:如果连自己都分不清真假、对错,就会被裹挟进一场荒诞的闹剧。现实中,疫情初期无数人抢购盐、囤口罩、喝偏方,结果并没能挡住疾病,反而让社会更加混乱。于是,问题其实不是“病从哪里来”,而是“人该如何在不确定中安顿”。这才是写下关于疫情和《鼠疫》的文章背后的用心。
细细体会,会发现这类文字总有一种力量。它一边讲小说里的鼠疫故事,一边影射我们身处的疫情经验,让读者看见人性在危机里的反应:有盲目的,有贪婪的,有崩溃的,也有坚守的。这些故事,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此刻的困境。人群中情绪的传染,比病毒的传播还要迅速。有人因焦虑而躁动不安,有人因绝望而放弃防护,也有人因贪欲而趁机敛财。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人若守不住内心,就算外界再有强大的医疗,也挡不住内在的崩塌。可是与此同时,也有人守住了善意:医生日夜救治,普通人自发帮助邻里,哪怕在艰难时刻,也有人选择挺身而出。文章正是借此提醒我们:比药物更可靠的,是一个人的免疫力,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良知。
当我们一路读下去,忽然会有一个转念:原来所谓战胜疫情,并不是等来一针特效药,而是一个心的修行。修行,不是出家入山,而是在平常日子里学会守住自己。饮食规律一点,作息稳定一点,身体便能积蓄抵御病毒的力量;心态平和一点,情绪安定一点,就不会轻易被外界风声带走。正如《鼠疫》中的里厄医生,他明知道自己无力改变一切,却仍坚守岗位,做该做的事。面对不同的认知,他不与人争辩,而是并肩同行,让科学与信仰同时发挥作用。顿悟在于:人生中无法避免的灾难,不是要我们非得争一个真理,而是要我们懂得如何与不同的声音并存。人若能守住一份理解,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包容,那么集体就能凝聚出真正的力量。
终究我们明白了:疫情不过是一面放大的镜子,映照人性的虚与实。弱小与无知,并不会真正毁灭一个人,反倒是傲慢,让人跌落深渊。病毒会一波一波来袭,环境会一阵一阵动荡,我们无法决定它何时到来,却能决定如何面对。学会存一点钱粮,留一份余力,培养抗风险的能力,就算大风掀起,我们也能稳稳地站着。善待身体,珍惜心境,守住良知,拥抱善意,这就是修行者在日常生活里该学的功课。外在的鼠疫终有一天会消散,而内心的光亮若能长久保留,便能带我们穿越任何黑暗。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阿尔贝·加缪《鼠疫》,译林出版社,ISBN 978754476322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