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毛泽东是怎样读书的?
2025-08-21

读书若只为消遣,那只会让时间过去;读书若能照进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光。

毛泽东说过一句话:“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话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它点出了一个核心:读书不是点缀,而是生命的根基。很多人觉得读书就是获取知识,可毛泽东的方式告诉我们,读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住多少,而在于能不能在复杂的现实里用出来,能不能让读过的字变成活生生的判断和行动。一个人的读书方式,往往藏着他看世界的方式。毛泽东之所以能在乱世中看清局势、找到道路,和他读书的方法有极深的关系。他不是把书当成别人的结论,而是当成思考的起点;不是把书里的内容当作答案,而是拿来和现实对照,和自己的脑子较劲。

细看他的读书习惯,有几个特点让人震动。第一是广博,不拘于“大路货”,既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历史巨著,也读笑话集、小人书;既读马列原典,也翻外国科幻小说。第二是反复,他读《共产党宣言》百余遍,《资治通鉴》十七遍,《红楼梦》至少二十遍。第三是对照,他不满足于一种声音,而是要读不同立场的书,甚至要读蒋介石的全集,以便理解对手的逻辑。第四是思考,他读书必做批注,十万字的书能写出一万二千字的心得。第五是运用,他的读书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展示学识,而是为了找到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因为这几个特点,他读书读出了深度,也读出了格局。

很多人读书读到一半会有迷惑:到底要博还是要专?到底要快还是要慢?毛泽东的做法给了一个答案:既要博,也要专;既要快,也要慢。广博能让眼界不窄,专注能让思考深入;快速能让自己抓住机会,慢读能让思想沉淀。他的广博读书,让他能把“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的俚语,拿来比喻顽固不化的思想;他的专注,让他能从《资治通鉴》中提炼治乱规律。广与专,快与慢,在他那里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

很多人读书,读着读着,就变成了把大脑当作别人的跑马场,书上的话就是绝对真理。可毛泽东不这样,他读书是为了和书对话,为了和现实交锋。比如他明明是马克思主义者,却 insist 必须读唯心主义的书,否则无法真正懂唯物主义。这种敢于让思想碰撞的勇气,让他能够超越教条,活用理论。也就是说,他把书当作磨刀石,不是让刀钝掉,而是让刀锋利。

顿悟往往来自对比。普通人读书,常常想找一个现成的答案,好让自己安心。毛泽东读书,却是为了制造更多问题,好让自己逼近真相。他不怕复杂,反而主动拥抱复杂。他说“中国的问题是复杂的,我们的脑子也要复杂一点。”这种复杂感,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为了在多维度里找到最贴近真实的答案。因为现实不是单线条的,思想也不能单调。

从这个角度看,毛泽东的读书方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是“读多少书”,而是“怎么用书”。书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考试的工具,它应该变成生命的部分,变成行动的力量。书里的文字是一种“有字之书”,生活本身是“无字之书”,只有把两本书合在一起读,读出来的东西才有厚度。毛泽东一生读书到最后一刻,就是在用生命写这本“无字之书”。

到头来,读书的终极,并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人格的成就。人格是什么?是你在复杂局势里能不能保持清醒,是你在诱惑面前能不能坚持价值,是你在关键时刻能不能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毛泽东把“办事之人”和“办事兼传教之人”区分开来,显然,他追求的是后者。对他来说,读书不仅是为了能办事,还要能启发别人。人格的力量,正是从长期的阅读与思考中淬炼出来的。

当我们回到自身,会发现一个简单却常被忽视的道理:读书若只是看热闹,那读过再多也不过是堆砌;读书若能进入生活,哪怕只读一本,也能改变命运。毛泽东的读书方式提醒我们,读书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能让书照亮行动,能让读过的字变成人格的一部分,那才是最高的读书境界。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陈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书中系统整理了毛泽东的批注与读书心得,可以直观体会他如何将读书与思考、与实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