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涣: 六三:涣其躬,无悔;散掉“我”,便能安然无悔
2025-08-21

涣: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传:

涣其躬,志在外也。

当一个人肯放下自己,天地就会替他托举。

《涣》卦的六三爻说:“涣其躬,无悔。”《象传》解释:“涣其躬,志在外也。”这短短几字,好像轻轻一笔,却藏着大大的智慧。字面看,是说在涣散的局势里,能舍弃小我之身,便不会有悔;而《象传》进一步指出,这正因为他的志向不在个人,而在更大的外在之事。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能够放下对自身利益的执着,把心用在天下、在他人、在整体,他就不再局促于一己得失,于是懊悔自然消失。人世间多少苦恼,往往不在事本身,而在“我”字太重。六三告诉我们,当你散掉“我”,便能安然无悔。

这句话在当下显得格外有力量。我们身处一个人人强调自我的时代,讲个性,讲主张,讲自我实现,好像不不断强调“我”,就没有价值。可是过度的“我”,往往成了心里的牢笼。人和人之间因为各自坚持“我”而争吵,家庭里因为彼此的“我”而生隔阂,社会中因为无数放不下的“我”而显得紧张拥挤。于是我们总是活得辛苦,一边要满足自我的欲望,一边要承受无法满足时的痛苦。六三的智慧,正是给我们一个出口:散掉“我”的执念,把眼光放远,把心力外投,那么人生会宽阔得多,轻松得多。

有时候,我们的小我像一座随身的屋子,里面摆满了欲望、成见、执着。我们总想守住这屋子,却常常发现守得疲惫,因为外面的风雨无法控制,屋内的东西也总是腐烂发霉。可一旦愿意走出这屋子,天地间那么广阔,风吹日照皆可容纳你。涣其躬,不是消极逃避,而是主动放下,把“我”的屋子打破,让心安在更大的天地里。就像江河入海时,它不再执着于自身的界限,于是才得以成就无边。

我体会到,这里的“无悔”并不是说生活里再无波折,而是说心中不会因为小我的算计而生悔恨。试想,若一心只为小利小名,即便一时得到了,心中仍旧不安,因为怕失去;一旦失去,便满是悔意。可若为的是更大的目标,比如让家人安乐、让团队进步、让社会受益,那么即便自己有所损失,心里也会坦然,因为志向本就在外,不在身上。这才是真正的无悔。修行人常说“大我”,其实就是把“我”扩展,直到不被局限的那一步。六三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我忽然明白,这一爻回答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如何才能真正无悔?很多人以为无悔是靠聪明周密的安排,把一切都计划好,就不会遗憾。可是人生哪能全盘掌控?风云变幻,时势难料,再精密的打算都会出现差池。于是所谓的无悔,若建立在小我的安全感上,终究还是幻影。而六三却告诉我们,真正的无悔,不是算计得当,而是放下执念。当“我”的份量轻了,外物的得失也就不再能撼动心境。无悔来自于心的开阔,不来自于环境的安稳。

这一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个父母,若一味想着孩子必须成就自己的梦想,常常在孩子选择不同道路时懊悔叹息;可若他心中所想是孩子的安乐与成长,那么孩子无论选择什么,心里都坦然,无悔。一位朋友,若总是斤斤计较对方是否回报了同等的关怀,最后往往失望怨怼;可若把心意放在真诚相待,那么即便对方不回应,他也无悔,因为心已自在。一个修行人,若总想着自己要达到怎样的境界,反而在得不得之间悔恨生起;若只是将心力外放于护生、利他,那么修行的每一步都是自在的,无悔的。

于是我顿悟,“涣其躬”不仅是放下小我的姿态,更是一种面向世界的承担。志在外,不是舍弃自己,而是把自己化开,融入更广阔的目标。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不缺计较人,却常常缺少能够真心为整体付出的人。若人人只守着自己的小屋,社会就像散乱的沙子,无法凝聚。若有人愿意散掉自己的执念,把心志投向更大的方向,那便是把涣散化为团结,把混乱化为秩序。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安乐。

走到结尾,我更明白,六三的智慧为何在今天特别值得提醒。我们这个时代,焦虑的根源往往就在于“我”字太重。太在乎形象,太在乎比较,太在乎眼前得失,于是悔意不断生出。而古人早已看透这一点,才在《涣》中留下这句指引:涣其躬,无悔。若你能放下小我,把心志安放在更大的地方,你的生活会变得轻盈,你的路会变得宽阔。无悔不是没有挫折,而是在挫折中依然心安。

当一个人肯放下自己,天地就会替他托举。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周易参同契直解》,作者:陈鼓应,中华书局,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