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知识付费:尽量不要通过“赚回学费”的承诺,去吸引人购买。这样确实卖得好,但埋的雷也多。
2025-08-22

别用“学费能赚回”的话去骗人,因为真心换不来短路的承诺。

我们常常看到市面上各种课程、训练营、营地学习班,在宣传时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学完能立刻回本”,甚至还加上“赚到的钱比学费多”这样的保证。这听起来诱人,却暗藏着一个深深的陷阱:用未来的收益来绑定当下的购买。人心容易被这种承诺点燃,因为谁不想立刻安心,谁不想立刻看到收获?可这句话背后,真正触碰的是人的贪念和恐惧。一旦没有兑现,不仅失去钱,更失去信任。而这一现象,正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地方: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习和成长是不是可以被“赚回学费”这样的浅薄说辞所定义?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这样的营销话术盛行并不是偶然。经济压力像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人们不断去寻找所谓的“捷径”。学习市场中,商家们很清楚:只要承诺“回本”,再焦虑的人也会迅速掏钱。这种焦虑来自对未来的不安定,对生活的缺乏安全感。于是“赚回学费”被当成一粒止痛药,让人觉得学就是赚,不学就亏。可仔细想想,学习若只是换算成一笔短期买卖,那它和赌局又有什么差别?

真正的学习,价值绝不会只等同于金钱收益。就像一棵树的成长,并不是看第一年能结多少果子,而是要看它能否扎根更深,能否枝叶繁盛,能否在风雨中站稳。如果我们只用“赚回学费”来判断学习的意义,那学习就会沦为一张快速兑现的收据,而不是滋养生命的土壤。承诺短期回报的课程,卖得快,但往往埋下的是失望的雷,终究会爆炸。因为学习本该是长远的事,它的收获往往不是立刻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日后某个时刻忽然显现出来的。

顿悟之处就在这里:学习不是一场交易,而是一种修行。修行从来都不会承诺“你今天投入,明天立刻得到”,它更像是种子埋在土里,需要浇水,需要光照,需要耐心。最初看不见什么变化,但某一天,嫩芽会破土而出。用“赚回学费”去推销学习,就好比告诉农夫:“只要你播种,三天后就能收成。”农夫信了,三天后发现只是荒地,愤怒与怀疑便油然而生。从此他或许再不敢播种,再不敢相信土地。可是,种子的成长从来都需要时间,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生命的规律。学习亦是如此,它需要积累,需要等待,需要过程。

再想深一层,那些真正受益于学习的人,他们最初都不是奔着“回本”去的。有人因为写作训练,慢慢养成表达的习惯,几年后写出自己的作品;有人因为演讲练习,从胆怯走向自信,后来在关键时刻能说服人群;有人因为学了一门技能,不是立刻赚钱,而是在转行之时,有了新的可能。这样的收获,是钱无法直接衡量的。反过来,那些抱着“赶紧回本”心态的人,往往学不长久,也学不扎实,三心二意,急功近利,最后竹篮打水。学习之所以宝贵,不是因为它帮你回本,而是因为它让你变成另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明理之时,心会平静下来。原来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要让学习被“赚回学费”这样的口号绑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不能成为你生命中的养分。钱会花掉,课程会结束,但如果它给你留下了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面对世界的眼光,一种持久的能力,那才是无法剥夺的财富。所以,买课也好,学习也好,不要急着问“能不能回本”,要先问“我能不能从中成长”。当成长发生时,钱的意义自然会转化,甚至可能比你预期的更丰厚。

学习,不是对外的承诺,而是对内的修行。愿我们都不要被“赚回学费”的话术所惑,而是慢慢培养耐心与笃定。愿我们种下的每一粒学习的种子,都能在未来开出自己独特的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学习的本质:真实、复杂且持久的改变》(原书名《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作者彼得·C·布朗(Peter C. Brown)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出版。此书基于认知心理学研究,强调学习是长久的过程,揭示了为什么“立刻回本”的承诺违背了学习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