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尽量别“套娃式赚钱”。
2025-08-22
别把赚钱当成一层套一层的空壳,因为空壳再多,也终究装不下真实的果实。
当人们谈起“套娃式赚钱”,往往指的是那种没有真正内容,只是教别人“怎么赚钱”的循环。有人靠写作谋生,但他写的不是作品,而是课程,教别人如何写作;有人做知识付费,却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兜售“知识付费的方法”;更甚者,一个又一个课程、一个又一个社群,层层叠叠,最后却发现里面没有坚实的核心。这种模式在一时之间或许热闹非凡,却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因为它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真实的价值。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够立住的,是能够穿过市场的潮水而留下印记的。而“套娃式赚钱”看似精巧,却本质虚空,像一幢没有地基的楼,总有一天会倒塌。
之所以在当下格外需要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社会的焦虑在催生这种模式。人们急切渴望找到一条快速致富的路径,于是愿意相信那些“手把手教你”的课程,哪怕它们并没有真正的创造。营销者也明白这种心理,他们用层层递进的包装,把“方法”当成商品,把“学费”当成利润,用一次次循环维持表面的繁荣。可是当潮水退去,留下的只有空心的承诺。写作本应是文字的力量,知识本应是理解的深度,但一旦沦为纯粹的“套娃”,它们便失去了最初的灵魂。
细细体会,我们会发现这种现象正触碰到人心中最脆弱的地方:想要跳过耕耘,直奔收获。农田里,若有人告诉你“不要播种,直接拿空袋子去收”,你或许会心动,可是空袋子能收得到什么?学习和成长,本该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而“套娃式赚钱”偏偏迎合了人们的不耐心,把虚假的捷径包装成黄金大道。它的存在,提醒我们要警醒:一切绕过真实劳动的路径,终究都是幻影。
真正的顿悟来自于对“根”的理解。世界上所有能够立住的事情,都有一条扎进泥土的根。艺术的根是作品,科学的根是研究,手艺的根是技巧,商业的根是服务。而“套娃式赚钱”没有根,它只是空气中漂浮的镜像。写作若只教写作的方法,而从未有自己打动人心的作品,那写作就失去了灵魂。知识付费若只教人如何做知识付费,而没有任何独立的知识积累,那知识就失去了重量。真正能长久的赚钱,必然来自于“根”的力量,而不是“娃”的层层套叠。
想想那些能真正长久存在的行业,往往不是靠“我教你如何赚钱”维系的,而是靠扎实的价值:农民种出粮食,医生治好疾病,工人制造器物,艺术家创作作品。这些事物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是因为它们本身能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能让人受益,能经得起考验。赚钱只是它们的副产物,而不是目的本身。反观“套娃式赚钱”,它只能靠不断招来新的人维持运转,一旦没有新的加入者,立刻崩塌。这就像是搭在水面上的桥,看似华丽,实际无法承重。
到了明理的时候,心会安下来:赚钱不是错,教别人赚钱也不是错,但关键在于有没有真实的东西支撑。若你有写作的才能,作品自会成为他人的老师;若你在某个行业有深厚经验,分享经验自然有人受益。可若你只有“赚钱的方法”,而这个方法仅仅是“教别人如何赚钱”,那你就走在了空洞的路上。修行提醒我们,真正的财富来自创造与付出,而不是虚环与幻象。人若想在世界上立住,必须有能被触摸、能被验证、能被积累的实在。不管是写作,还是手艺,不管是课程,还是服务,唯有落到实处,才能走得长远。
所以,不要被表面的繁华迷惑。远离“套娃式赚钱”的虚幻,走向真正能安身立命的事物。让自己的学习、努力、创造,成为一棵有根的树,而不是一个空心的壳。如此,即便风雨来临,你也能稳稳站立。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假装努力的你,究竟在忙什么?》(原书名《Bullshit Jobs》),作者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中信出版社 2019 年出版。书中剖析了虚假劳动与空洞价值的现象,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套娃式赚钱”的虚妄所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