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如果有学员要分期、贷款、借钱、负债买你的产品,尽量不收。
2025-08-22
心怀压力去学习,学到的也难以生根。
我们常听说,有学员为了报名某个课程,硬要分期付款,甚至贷款借钱,仿佛买到之后人生就能翻转,苦难就会烟消云散。卖课的人若一时心软或贪图业绩,就收下了这样的钱。可冷静想一想,我们卖的只是知识和方法,不是仙丹妙药,不是救命的草药,怎能让人背上负债去换取?经济本就拮据的人,如果再添一份债务,不仅学习的轻松心境被夺走,连生活的基本安宁也会被搅乱。学习本应是滋养,却变成了枷锁;知识本应是灯火,却反倒成了压在身上的石头。作者说“尽量不收”,这是良知的提醒,更是修行者应当守护的底线。
许多人容易在此处迷惑。卖课的想:“既然对方自己愿意,那我收下也没错。”买课的人想:“只要我咬牙坚持,就一定能赚回来。”可世间事往往不如设想般圆满。学员带着债务学习,心里每天被还款压迫,注意力早已分散,课程再好也吸收不进。卖课者心里清楚对方的压力,却还要装作轻松,讲出来的内容也难免失了坦然。最后,学员抱怨“没有效果”,老师觉得“没有心力”,结果是两败俱伤。这背后并非课程本身不好,而是交易的根基不稳。修行者懂得“根基不稳,枝叶难荣”,所以劝人不要收这样的学员。不是嫌弃他们,而是护念他们。
从这里,我们能体悟到一个更深的道理:学习和修行都需要一颗自在心。自在不是说无所顾忌,而是说心中不被沉重的负担裹挟。一个人若因为债务而来学习,他每一句笔记、每一段练习,背后都潜藏着焦虑:我是否能学会?我是否值得?我是否能赚回来?这种焦虑如同暗潮,时刻吞噬学习的专注。相反,若一个人以轻松心态去接触知识,他不必急着回报,不必时时计算投入与产出,他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滋味。修行人常讲“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意思是不要用沉重的执念来换取所谓的成果。学习若变成负债的赌注,就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清净。
所以最终我们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不只是为卖课的人立下规矩,而是提醒我们如何对待“价值”。知识是有价值的,但不该被抬高到超出人承受的程度。一个人不必借钱买课,也能在免费的渠道里收获启发;一个人不必负债求学,也能靠耐心与勤奋累积。修行里讲“因缘”,缘分到时,自然会有能力去承担需要的课程;缘分未到时,硬求反而徒增苦果。卖课的人若真心希望学员进步,就要保护他们的生活安稳;学员若真心想要成长,就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精进。这样,学习才能成为清风,而不是枷锁;成长才能成为养分,而不是债务。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阿兰·德波顿《人生学校:工作与生活的意义》(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书中以通俗的方式探讨了工作、学习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提醒人们在追求成长时,也要关注心境与现实的平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