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问题源自昨日的解,我们今天用的解决办法,往往会成为明天问题的根源
2025-08-22
今日的问题源自昨日的解,其实就是人心不断推着事物往前走的一个轮回。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解决了问题,就可以安心前行。然而当下的“解”,往往并不是真正的终点,而只是某一刻的止痛药。昨天痛得厉害,于是用力一拔,今天看似轻松,可是新的隐患已悄然埋下。比如病痛用药,药效能暂时压住,却未必触到病根;比如社会矛盾,临时的妥协看似稳定,却在深处埋下下一波冲突。人以为自己在修补,其实只是搬移了问题的位置。我们今日的轻快,有时候就是明日的负担。就像树木被人剪掉枝丫,今日清爽舒展,来年却因失衡而折断。生活、工作、人际、修行之中,莫不如此。
这背后的原因,不在外界,而在人心。人心最急的,是想立刻止痛,不愿久等;最怕的,是看见麻烦继续蔓延,于是用最快的方法压下。然而,急切之心和惧怕之心,恰好让我们做的选择,往往只能顾得眼前,而忽略了长远。于是,解法变成了新的枷锁,答案变成了新的提问,今天的救赎,就在明天化为羁绊。
当我们回望,会发现其中的脉络——人没有真正地去触及问题的根本,只是以外在的手段掩盖内在的原因。心若不明,境便不宁。心若动摇,境便动荡。于是生活就像在织布机上抽丝,表面一条线顺了,背面却留下乱结。日子久了,那乱结越缠越紧,直到某一天,再也无法忽视。
然而,问题并非无解。人若能够停下急切的脚步,敢于面对麻烦的根源,就会看到另一种可能。生活从不拒绝我们,拒绝的只是我们的心不肯沉下来。智慧所在,不是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是学会与问题共处,学会在解决中不制造新的困境。犹如水流遇石,若只想着撞开,必然四处溅起波涛;若愿意绕行,水仍向前,石也不妨。真解法,往往不在“如何做”,而在“如何心安”。若心安稳,方法便能长久;若心浮躁,解法就成祸根。
于是,顿然明白,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解”,只有不断调整的“和”。昨日的“解”,若出自急躁,只会化作今日的问题;今日的“解”,若出自宁静,就能延展成明日的福气。修行也如是,我们并非要彻底摆脱一切困境,而是要在困境中生出清明,在解决里不添新乱。换句话说,修行就是一种“少制造新问题”的生活方式。当我们愿意放下“急于定论”的执念,慢慢去看问题的根源,问题反而不再是敌人,而是提醒。它提醒我们,不要仓促,不要遮掩,要深看,要慢调。
当心中的光亮起来,就会看到问题与解答其实是一体的。问题出现,说明生命在呼喊,需要我们照顾;解答呈现,说明生命在回应,需要我们细细呵护。如果把它们硬生生割开,问题就会以新的面目回来;如果把它们合而观之,原来问题本就是解的起点,解本就是问题的归宿。这样一来,昨日的问题不会再是今日的绊脚石,而会成为今日的老师;今日的解决,也不会成为明日的祸根,而会成为明日的滋养。世界并没有恶意,恶意只生在人心的慌乱之中。我们若能安然相对,问题与解决,便只是一个呼吸的两端。
所以,真正的明理是:问题与解答之间并没有鸿沟,只有心念的取舍。若心总想快快快,便陷入问题生问题的连环套;若心能安安稳稳,便看见一切本是因缘流转,问题自会在时间里解开。这个道理,不是要我们消极等待,而是要我们用一种从容的态度,面对生命里的每一个麻烦。麻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急于摆脱它,却忘记它本就是我们的老师。学会与问题同行,就如学会与阴影共存,光才能真正照亮。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反脆弱》 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这本书讲述的正是系统如何在冲击和问题中不断成长,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昨日的解,今日的问题”这一现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