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变糟之前先变好
2025-08-22
情况要好转之前常常会先更糟,这就是天地运行的规矩。
人们在生活中总期待顺风顺水,巴不得坏事立刻结束,好事立刻到来。然而事实往往并不这样。身体在康复前会经历发烧、疼痛,社会在改革前常常动荡不安,人与人之间在理解彼此之前往往先要经历争吵与隔阂。就像种子破土而出时,先要在黑暗泥土里压抑、挣扎,甚至忍受潮湿和腐烂的威胁,然后才有嫩芽探出光明。道家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易经》也说“否极泰来”,这不是安慰人的空话,而是宇宙秩序的自然法则。因为任何的改变都要打破旧有的平衡,而打破必然伴随混乱,就像房子要翻修,先得拆拆打打,尘土飞扬,之后才有焕然一新的格局。
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一点,心里就不再那么急躁。《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真正的和谐不是没有波动,而是波动到达适度。情况变糟,并非终点,而是事物的阴面正在显现。阴阳流转,阳光之后必有黑夜,黑夜之后必有晨曦。看似混乱的当下,实际上是秩序正在孕育。佛家常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即坏与好、生与灭,本不是真正分开的两个世界,而是彼此依存的一体。糟糕的阶段,正是好的契机在悄悄酝酿。若没有枯枝败叶,春天的新芽哪里能滋长?若没有身心的病痛,觉醒与疗愈又从何而来?
我记得有一次静坐时,心里忽然涌起一种躁动,好像四周空气都变得沉重,胸口被压住一样。以前我会以为是走火入魔,害怕得想要立刻停止。但那一刻我决定不逃避,只是让自己呼吸、让那股躁动升起又落下。过了一阵,心底突然安静得不可思议,好像大海的波涛猛然平息,水面反而更清澈。这让我明白,情况的恶化不过是表象,真正的转机往往在表象崩坏之后才显现。就像佛经里说的“烦恼即菩提”,正是烦恼的逼迫,让觉醒的可能诞生。
若从大道来看,这种先坏后好的规律,就是阴阳交替的自然律动。《老子》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意思是说,要收敛,必然先扩张;要削弱,必然先强大。事情发展到极点,必然向相反方向转去,这是自然自我平衡的机制。所以,当生活中遭遇困境,不必急着说“坏透了”,因为那很可能正是好转的必由之路。你若能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就会懂得等待,就会懂得守心。
明白了这一层,人的心便能安然许多。无论是疾病、挫折,还是人际的冲突,若知这是规律,就不会陷入绝望。真正的修行,不是躲避糟糕的境遇,而是在糟糕之中依然能稳住脚步,看见那背后的必然性。情况变糟,是阴阳在翻转,是旧的壳在裂开。若你急于阻止,就可能错过新的生机。若你愿意静观,就能顺应大势。
因此,面对生活的起落,我们需要的不是畏惧,而是理解。懂得“糟”与“好”是一体两面,就像日出日落、潮涨潮退。真正的智慧,是在最暗的夜里,仍旧相信天亮必然到来。因为宇宙的节奏从未偏差,它在引领我们走向更新的秩序。我们要学的,不是改变天地,而是与天地同呼吸。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道德经注校释》陈鼓应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这本书结合道家思想,深入阐释“祸福相依”“物极必反”等规律,对于理解“情况变糟之前先变好”的道理,有很大启发。
发表评论: